WFU

2016/09/30

跨越世紀的情書/The Words (2012) : We all make choices. The hard thing is to live with them...


We all make choices. The hard thing is to live with them, and there ain't nobody that can help you with that.
人生充滿了抉擇,承受後果才是最難的,別人幫不上你的忙。

- 跨越世紀的情書/The Words (2012)


跨越世紀的情書/The Words (2012) : At some points, you have to choose between life and fiction...


At some points, you have to choose between life and fiction. The two are very close, but they never actually touch. They are two very very different things.
但你也要在人生和虛構中抉擇。兩者很近似,卻從未有交集。這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 跨越世紀的情書/The Words (2012)


跨越世紀的情書/The Words (2012) : My tragedy is that I loved the words more than I...


My tragedy is that I loved the words more than I loved the woman who inspired them
最可悲的是我愛文字更甚於妻子,但她才是我文字的靈感來源

-跨越世紀的情書/The Words (2012)


2016/09/27

為你流的淚/Keep the Lights On (2012) : Would you turn that light on...


Would you turn that light on, above the bed? I don't want to be in the dark with you.
你能開床頭那盞燈嗎?我不想和你一起待在黑暗中。

- 為你流的淚/Keep the Lights On (2012)


2016/09/26

餘音療亮:九首療癒人心的電影配樂,讓你留下感動的瞬間


最近洗碗一直很大聲的在播這些曲子,
還好很好聽所以連客廳都聽到的娘親還不會嫌我~哈哈

外加一首Johan Söderqvist的《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也非常好聽,可惜我文章送出去了才想到沒寫到,這首Main Title和End Title我都很喜歡!

你一定遇過當你看到最催淚的場景,無論是死前和親友道別;還是男女主角無法在一起...你強忍著淚水不讓它奪出眼眶,可是音樂一下立刻哭到泣不成聲。電影配樂不只是要襯托電影本身的劇情,做出效果使整部電影更加分,配樂也可以是一種藝術治療,讓聽者藉由享受音樂熬過他們艱難的時刻。樂壇上出名的電影配樂大師坂本龍一、久石讓、霍華蕭(Howard Shore)等人,他們的作品不只讓電影成名,同時也撫慰了人們的脆弱和寂寞,分類出療癒類音樂的支系在樂壇和影壇上獨樹一格。經歷了這麼多的年代和這麼多部的電影,雖然《風之谷》和《魔戒》等作品仍屬電影配樂的經典,不過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新興作曲家,創作不少具有療效的美麗歌曲。本文列出九首動聽的歌曲陪伴你度過讓人心碎、寂寞的時刻,有人可能會因為這些曲子而哭,因為它們會深入你的心房,觸動你的痛苦和孤獨。(以下順序不代表任何排名)

一、 《逆轉人生(The Intouchables)》: Una Mattina by Ludovico Einaudi


義大利作曲家Ludovico Einaudi,除了以古典音樂為主外,Einaudi也會創作流行樂、搖滾樂、世界音樂和民謠歌曲。他的音樂常以鋼琴獨奏展現溫柔、滑順的特質,也因此發表不少鋼琴樂曲的專輯,後來又因參與電影配樂而打開知名度。知名電影《逆轉人生》其中幾首的配樂都選自於Einaudi的作品,包括「Fly」、「Writing Poems」、「Una Mattina」等等。其中「Una Mattina」深受觀眾的注意和喜愛,讓人感到催眠般的舒服,容易撫慰壓力太大或太疲憊的人們。


二、 《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Forces of Attraction by Jóhann Jóhannsson


冰島作曲家Jóhann Jóhannsson擅長極簡風格、新古典音樂以及電子音樂,多次擔任電影配樂的音樂製作,代表作品包括《怒火邊界》、《愛的萬物論》、《私法爭鋒》等。其中《愛的萬物論》提名2015年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以及2016年葛萊美獎,此作品後來勇奪金球獎「最佳原創配樂」。歌曲「Forces of Attraction」指的不只是史蒂芬霍金所研究的理化論點,也是他和第一任妻子潔恩懷爾德間相互吸引的力量,音色除了充滿溫柔的愛與甜蜜也浮現出科學的神祕感和莫測。


三、 《紅氣球之戀(Enduring Love)》:Balloon Music by Jeremy Sams


《紅氣球之戀》是由同名小說Enduring Love改編的電影作品,其電影配樂由多采多藝的Jeremy Sams為主導,由英國著名的皇家愛樂樂團(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演奏整部戲的配樂。同時身兼戲劇導演、編劇、翻譯、作詞家和音樂劇導演等職業的Jeremy Sams為《紅氣球之戀》寫出一連串美到令人心碎的樂曲。「Balloon Music」的旋律如同風一般溫順,讓人平和的音色下其實上演著慘不忍睹的意外,美麗的音樂立刻讓人深感悲傷。柔和卻哀傷的旋律扣留了人們心中的矛盾感,激起你的憂愁卻也帶給你安撫,這部作品還有許多動聽的音樂如「Obession」、「Pastorale」和「Moments Of Hope」等。


四、 《慾望莊園(Brideshead Revisited)》:Sebastian by Terry Davies


經由BBC改編成電影的經典文學作品Brideshead Revisited,由班維蕭(Ben Whishaw)飾演的主要角色賽巴斯卿(Sebastian)在電影裡有屬於自己的同名歌曲。賽巴斯卿是這部作品中最卑微、最憐憫的角色,他想愛但是不能愛也愛不到,而恐懼甚過於愛,罪惡甚過於其他情緒。最後他成了宗教與社會壓迫下的犧牲者,看似甚麼也沒了,但賽巴斯卿的心靈上獲得了解脫。Terry Davis以他為題材創作了一首纖細、唯美的曲子,彷彿在歌頌賽巴斯卿的性格和人生般,旋律由帶點靦腆柔美卻又增添了些感傷。


五、 《美人情園(A Little Chaos)》:When You Are Strong Enough by Peter Gregson


由影后凱特溫絲蕾 (Kate Winslet)飾演《美人情園》的宮廷女園藝師莎蘋貝拉(Sabine De Barra),其強悍的性格下藏有一顆脆弱、哀傷的心。大提琴手兼作曲家的Peter Gregson為這名角色寫出一首激勵人心的樂曲「When You Are Strong Enough」,當女主角熬過喪女和喪夫之痛後,亦就變得更堅強,因此才能擁有繼續愛人的能力和勇氣。人就和玫瑰一樣,需要耐心、關懷,還有一點陽光的溫暖,「When You Are Strong Enough」就像是盛開的玫瑰或成長的人們。

六、 《這該死的愛(The Necessary Death of Charlie Countryman) 》:I Promise by Christophe Beck & DeadMono


台灣於2013金馬影展首播的《這該死的愛》除了集結亞李畢福(《變形金剛》)、邁茲米克森(《謊言的烙印》)、魯伯葛林特(《哈利波特》)等名人卡司外,也大量採用Moby、The xx、M83等樂團的歌曲作電影配樂,增添不少知名度和宣傳效果。原創配樂的加拿大作曲者Christophe Beck當然也不輸給這些樂團,他和DeadMono聯合做出一系列迷幻、飄渺的曲子。輕柔的曲調搭配冷靜的電音,彷彿置身在奇幻的國度,忘卻現實的沉重。Christophe Beck其他作品還有《波西傑克森:神火之賊》、《明日邊界》及艾美獎得獎作品《魔法奇兵(Buffy the Vampire Slayer)》。


七、 《雲圖:穿越過去未來(Cloud Atlas)》:Cloud Atlas End Title by Tom Tykwer, Johnny Klimek & Reinhold Heil


龍祥發行的《雲圖:穿越過去未來》雖然台灣後來沒搬上大螢幕或發行DVD,可是原聲帶卻成功讓SONY引進各家唱片行。此片由大衛‧米切爾(David Mitchell)的同名小說改編卡司包括湯姆漢克斯、荷莉貝瑞、班維蕭、周迅等影帝影后級的演員,配樂更是由本片導演兼作曲家的Tom Tykwer(《梭哈人生》、《香水》)及他前後合作已久的夥伴Johnny Klimek和Reinhold Heil一同創作。劇情集結古代、現代到未來的故事,音樂也必定要概括古典、現代和非主流等多樣風格。如此艱難的任務卻真讓三位作曲家創造出奇蹟,產出一系列作品充滿古典的優雅、現代的氛圍和未來的神祕,途中仍不失此片主題曲的旋律,在各個故事間用不同的變化環繞,強調六個故事的相連性與影響力。雖然台灣觀眾無法一瞥《雲圖》這部大師級的作品,卻能從配樂中感受那種浩大無垠的力量。


八、 《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The Danish Girl by Alexandre Desplat


《布達佩斯大酒店》為法國音樂家Alexandre Desplat贏得2014年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後,他後來又為《女權之聲:無懼年代》、《模仿遊戲》等大片作配樂,其中《丹麥女孩》可說是讓人心迷又心碎的美麗之作。雅致的鋼琴聲有如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飾演的莉莉(Lily),美麗輕巧卻又容易破碎,打動不少觀眾的心。Alexandre Desplat的代表作囊括《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王者之聲:宣戰時刻》等,今年的新片《為妳說的謊》、《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等也都是由他包辦配樂。


九、 《暴風雨(The Tempest)》:Full Fathom Five by Elliot Goldenthal


莎士比亞同名劇作改編的《暴風雨》由海倫米蘭(Helen Mirren)主演,將原本身為男性的主角Prospera改編成女性,增添了女性容易因熱愛研究和看書而被污名的問題,彷彿看到十六、十七世紀英國「女巫事件」的悲劇。Elliot Goldenthal所製做的配樂也加上英國典型的民族(Folk)、凱爾特(Celtic)風格,再結合莎士比亞的台詞做出清脆且充斥古老風情的曲子。由飾演精靈的班維蕭獻唱,幽幽的男聲誘惑著王子尋找美麗的少女,聽了讓人神怡心醉。《暴風雨》不是班維蕭第一部獻唱的電影,他在《璀璨情詩》飾演詩人濟慈(John Keats)時也有獻聲。近期與莎夏羅南(Saoirse Ronan)在好萊塢的舞台劇The Crucible據說有一幕也有他唱歌的戲碼。


2016/09/21

玩命直播/Nerve (2016) - 不再被男人拯救的陰性力量


老實說,我是去法國時看到法國版的海報(如上圖),覺得海報設計很好所以才有興趣,要不是看到這張海報我可能沒考慮這一部。「科技駕馭人類」的題材從好幾年前到現在都不減流行,例如:《機械公敵(I, Robot)》、《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戰爭遊戲:死亡密碼 (Wargames: The Dead Code )》等,都是用人工智慧、機器人等高科技描摹過於先進的技術所帶來的問題。《玩命直播(Nerve)》雖然也離這種題材八九不離十,可是片裡的科技相對之下沒那麼「先進」,片中的設備無非就是智慧型手機和電腦(手機掃描指紋)或許是最「科幻」的成份),最厲害的也不過是駭客軍團的設備。因為如此,《玩命直播》比起其他科技危害片更加寫實,人手一機就能鬧出人命,比起遙不可及的未來設備《玩命直播》的呈現方式感覺更像影響人類的科技浩劫。此外,助長科技危害的不是科技本身,《玩命直播》強調「人性」就是災難的燃料。人性和思想是比物品、制度本身更強大的力量,因為人性和思想可以控制人本身、物品和制度,甚至超越它們造就另一種存在。網路/輿論問題基本上也就呈現人性的缺憾,因為匿名所以留言、PO文甚至圖片影片都肆無忌憚,思想和行動也就因為人性的毀滅而毫無章法。當人性失控時,人的行動也會跟著失控,連帶物品就會毀滅,制度就會崩解。《玩命直播》到最後就是人性失控後的末日模擬,沒有物品可以限制行動,制度和法律也都跟著無效,因為失去人性的人集結在一起成為更大的力量,反抗全部的秩序和運作。屆時,就算人在群眾前拿槍殺人也不稀奇,人性崩壞的時代就是世界末日的開始。


然而,《玩命直播》走不出好萊塢商業片的路線,結局一定是美好的,末日一定來不了。前面鋪陳的高潮迭起到結尾不免開始草率,結尾由所謂的「正派」駭客聯合竊資迫使大家退出遊戲,當參與者退光光後遊戲就這樣消失了!可是設計遊戲的人呢?那些投資者或是從中獲利的人呢?既然遊戲這麼熱門又能撥出獎金,背後一定會有強大的人馬,可是這些都沒交代,好像沒有人參與就不存在一樣。此外,《玩命直播》有些細節也不是雕的很清楚,當艾瑪羅伯茲(Emma Roberts)飾演的薇(Vee)炸死的時候,戴夫法蘭科(Dave Franco)飾演的伊恩(Ian)明明就緊抱著她,怎麼可能感受不到薇的呼吸或心跳,真以為她掛了哭得滿臉是淚,一點也不合邏輯。片中薇和伊恩的愛情也非常籠統,套了最普遍的騎士願意犧牲奉獻救公主的「真愛」公式。伊恩明明玩過一次遊戲後悽慘不已,他想贏得遊戲換回自由與正常生活的渴望決定勝過其他玩家,怎麼愛上才相處不到二十四小時的正妹就心甘情願讓她贏。男性為了用「愛」來拯救女性而甚麼都不管的形象,或是男性以靠自己的力量就能替女性救贖的模式,無疑都是父權體制下的規則。可是薇起身反抗的勇氣和看清事實的智慧無庸置疑,薇的反抗除了是對現今網路問題之外,也是對上述提起的父權體制。薇向遊戲的反抗依舊走不切實際的灑狗血「開導教育」,用吼的用說的用威脅的可是都沒用,因為沒用所以群眾才會被Machine Gun Kelly(或稱Colson Baker)飾演的泰(Ty)煽動同意槍殺薇,體現出社會上的觀感問題已經到達不治本也制不了標的狀態。不過薇對抗父權卻是用「騙」的,她不是那種等著被騎士救的公主,她是那種用機智、狡詐的方法脫離險境的女性。既然生理上和性別上贏不了男性的保護育和優越感,那就把「弱女子」的形像化作武器反抗大家,此時弱女子已不在是弱女子,而是真正的贏家。


本片對我印象深刻的其實是泰,泰在前半部一直是個亦正亦邪的神祕角色,穿著和打扮偏向哥德龐克,不免脫不了反派/邪惡的感覺。接近結尾時,他看起來也像個缺乏人性、為贏而贏的角色,直到觀眾發現薇和泰聯手表演炸死戲碼時,我們才看到泰理性、冷靜甚至溫柔的一面。這樣的泰比起當上本片的反派,這種形象和位置看起來更合宜。因為泰和伊恩都是因為反對遊戲而被遊戲捉弄到不成人形,為了奪回自由才會用盡手段贏得遊戲。可是泰不是那種為了贏而不擇手段的類型,比起被遊戲牽著走用殺害來贏得遊戲,泰屬於那種不遵從遊戲規則用思考、衡量來打敗遊戲的類型。因為就算成為大贏家,誰能保證以後不被遊戲控制。泰衡量過勝算和影響後,決定支持薇的計畫,而泰的頭腦和思考能力就是人性和理智殘存的代表。伊恩和泰是相反的形像,伊恩看起來陽光正向,個性和思考也偏向陽性的做法;可是泰整體是偏陰性的存在,不管是神出鬼沒的特質還是暗色系的風格,雖然這些特質和女性搭不了直接關係,但這兩者都屬於一種「陰柔」的力量,也讓泰的存在甚至比伊恩那種「我愛你所以我寧死也要救你」的存在還合理。

如果不以看愛情片或動作片的方式看《玩命直播》,其實這是大體上蠻好看的影片。劇情概念很有意思,用一種半誇張半奇特的方式暗喻現今的網路/輿論問題,在從這些問題延伸到人性的殘缺。值得一提的是此片的效果和色調做得很好,迷幻的色彩和霓虹的效果除了呈現網路/科技似有似無的世界外,看起來也像夜店的光線充滿快感、魔幻、誘惑,兩者相互隱喻這種虛擬世界的看似美好與潛在危險。除此之外,配樂也用得很好,,感覺非常到位,電音的輕巧和節拍分明的節奏同樣製造迷幻的情境,電音的特質更是引出些許神秘感增加片中的驚悚效果。但它還是屬於商業片,片中仍有很多制入性行銷,不管是薇身上漂亮的洋裝還是伊恩酷炫的重機,拍這麼多清楚的特寫就算了,台詞和劇情還會再三強調,不是「影像式業配文」真的說不過去。《玩命直播》的內容、美感、音效比預計中來得滿意,在聲光效果好的影廳更能享受它所帶來的刺激。


2016/09/20

天菜大廚/Burnt (2015) - I don't want my restaurant to be a place where people sit and eat...


I don't want my restaurant to be a place where people sit and eat. I want people to sit at that table and be sick with longing.
我不想要我的餐廳只讓人們坐好吃飯,我想要人們坐好後渴望不已。

- 天菜大廚/Burnt (2015)


天菜大廚/Burnt (2015) - You said in your restaurant everything was possible...


You said in your restaurant everything was possible, but, um, I know not everything is possible.
你說過在你的廚房甚麼事都有可能,可是我知道不是每件事都有可能。

- 天菜大廚/Burnt (2015)


天菜大廚/Burnt (2015) : Well, the mercy of your enemy is a kind of hell.


Well, the mercy of your enemy is a kind of hell.
嗯,敵人的慈悲也是一種地獄。

- 天菜大廚/Burnt (2015)


我到處找不到他們兩個一起吃早餐的照片...只好放上幕後照


2016/09/19

雲圖:穿越過去未來/Cloud Atlas (2012) : Our lives are not our own. From womb to tomb...


Our lives are not our own. From womb to tomb, we are bound to others. Past and present. And by each crime and every kindness, we birth our future.
我們命並不是我們的。從生至死,我們便與他人息息相關。前世今生,是非惡善,我們孕育了我們的未來。

- 雲圖:穿越過去未來/Cloud Atlas (2012)


雲圖:穿越過去未來/Cloud Atlas (2012) : Fear, belief, love phenomena that determined the course of our lives...


Fear, belief, love phenomena that determined the course of our lives. These forces begin long before we are born and continue after we perish.
恐懼、信念和愛等現象決定了我們今生的動向。這些力量在我們出生前就在運作了,而在我們滅亡後仍持續在輪轉。

- 雲圖:穿越過去未來/Cloud Atlas (2012)


2016/09/17

南方與北方/North & South (2004) - 階級制度框住的情感與關係


身為Richard Armitage的粉絲,我終於連帶書看完了他的成名作《南方與北方(North & South)》。Richard Armitage真正走紅的作品雖然是《哈比人三部曲(The Hobbit)》,可是他開始受到大量矚目的作品是BBC影集《南方與北方》。自從看了BBC的「傲慢與偏見(Pride&Prejudice)」,完全被他們家的經典系列吸引,《傲慢與偏見》現在仍是我心目中的影集第一名,所以這次《南與北》二話不說馬上列在我的片單裡。當時《傲慢與偏見》是先看完書才看影集,發現這部作品無論是原文小說還是影集都是大師之作,這次的《南與北》我也是先看完書在觀賞影集。好不容易把原文書看完後,差點不想看影集(要不是因為我心愛的RA,不然可能真的會放棄它)...書並不難讀,內容有點像勞工階級版的《傲慢與偏見》,但男女主角實在太不乾脆又太傲嬌,整本書都在看他們怎麼糾結,真的很累欸!作者Elizabeth Gaskell在書裡寫了很多旁人的側寫和心聲,工廠和主僕的體制也非常詳細,相較之下比《傲慢與偏見》的內容「囉嗦」許多。除了男女主角的情愛戲碼外,Elizabeth Gaskell也寫了很多階級制度的不同面向,這些社會面向不論在書還是在影集都呈現的很生動,也讓愛情故事裡多了份現實的沉重和人心的複雜。



整部作品從Margaret的角度體會了從下層的壓榨與艱辛到上層的壓力與思慮。白手起家的Thornton明瞭工人的辛苦,花很多心力讓工人取得他們該有的利益,卻也必須面對外力造成的金錢壓力;辛苦工作的Higgins和其他勞工的生活因通貨膨脹而無法溫飽養家,組織工會罷工抗議薪水調帳的制度;Boucher因失誤要不回工作,罷工期間要沒有收入,一怒之下起義動亂,最後被人孤立只好自盡;身為海軍的Fredrick不滿長官虐待船員而造反,後果是流落他鄉,無法和親愛的父母與妹妹Margaret團聚。雇主和受雇者、軍官和士兵、主人和僕人等關係在Elizabeth Gaskell筆下有好有壞,甚至最後Thornton和Higgins相互合作、建議,打破了先有的主從關係也讓觀眾/讀者為之一亮。這部作品也點出資本產業最諷刺的一面,大多雇主玩高風險的生意最後得到最大的獲利,可是Thornton擔心這種風險一失敗就會讓所有工人失去工作,所以決定按自己的方式給員工和工廠穩定的收入,卻熬不過時事局面而傾家蕩產。然而,精神層面上Thornton得到夠更好的收穫即是一幫信任自己的工人。雖然工廠關閉後,這些工人都要另找工作,可是Higgins和他擔保當Thorton東山在起時他們必定會回來當他的工人,這份禮物最後也在Margaret的幫助下兌現。《南與北》的結局和《遠離塵囂:珍愛相隨(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的開頭相似,男主角原本有一筆可觀的財產卻因意外而變窮,女主角本來一無所有卻親戚的財產而致富。Margaret從教父那裡得到財富後成了Thornton的債權人,如同Bathsheba Everdene成為Gabriel Oak的老闆。得知Thornton的情況後,Matgaret決定投資在他身上,這樣Thornton就能保住工廠也能讓Higgins一行人保住飯碗。有意思的是,Margaret先前的驕傲在得到財富之後消失殆盡,在Thornton面前謙虛老實,跟平常人富有後驕傲起來的例子完全不一樣。Elizabeth Gaskell給了Thornton第二次機會,不免就是希望老實的工作人能夠得到平等的待遇,這是一種對社會的期望,也是對人性的一絲道德寄託。

和工人成為朋友的Margaret一開始當然站在工人的立場,直到和Thornton慢慢接觸後,才發現雇主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兩邊都沒有所謂的對錯,如果雙方願意協調、溝通,就不會有摩擦和抗爭。可惜現實並不像觀眾和Margaret想的這麼單純,大家都是用硬手段去爭取自己的權益,因為生活已經夠辛苦了。我覺得影集拍的男女主角的部分比書好看,把許多拖泥帶水的內容和描述剪掉。BBC版的女主角Margaret Hale也沒有書裡那麼「討厭」,書裡的Margaret可是比《傲慢與偏見》的Elizabeth(或甚至Darcy)還驕傲,遇到男主角John Thornton不時流露出一種「假清高」的冷漠,即便書中描繪出她對心領Thornton的付出,不過表面上和Thornton的互動非常不討喜。BBC版的Margaret雖然也是有股傲氣,可是看著John的神色中時而帶著敬意、愧疚、悔意甚至是悲傷,多少免除了觀眾/讀者對她的偏見。而影集版的Thornton感覺好像比書裡的英俊許多!雖然RA跟書裡描述的一樣人高馬大,可是Thornton在書中比起高大英俊更貼近高大魁武,直到Margaret去參加Thornton的晚宴才開始出現「英俊」的敘述,只能說RA太俊美以至於大家等不到舞會就為他著迷。RA演戲看起來真的很愛女主角,一個眼神、一抹微笑不是似水柔情就是心痛難耐,就跟書裡的Thornton一樣專情。特別喜歡影集改編Margaret離開Milton時,RA看著她搭乘的馬車低吟著「回頭看看我。」明明嘴上說已對她心死,事到臨頭還是無法壓抑自己對她的情感。


整體來說,《南與北》的影集雖然將男女之愛改得比較浪漫,不過許多場景和劇情都做些微的調整,《傲慢與偏見》也有改編,可是原創性就比較高,也有可能是文本本身就夠浪漫美麗,以至於要改的地方相對不多。不過《傲慢與偏見》的題材著重在居家小愛,是個到哪個時代都符合的故事,《南與北》在時代、制度和經濟上佈局得比較多,所以讀者可以輕易用此文本解讀年代和背景。書裡讓我真的很不滿的真的只有男女主角太傲嬌,加上Elizabeth Gaskell過於細膩的描述,讓我看得有點「辛苦」。不過BBC影集將劇情翻拍得活靈活現又易懂,不會讓人乏味,甚至會激起往下看的興趣。社會秩序和時代變遷等居多題材也比較有探討性和話題性。影集也在色調的部分處理得相當細緻,北邊的Milton用冷峻、冰寒的色彩,除了展現氣候的特性外,也點出人民的貧困和制度的無情;南方Margaret的家鄉則用暖色系代表安逸、平和的生活。Margaret一開始搬到北方不習慣工廠髒亂的環境和風俗民情,回到南方後無法適應井底之蛙般的安逸生活,想念北方那種為工作賣命、腳踏實地的生活方式。Elizabeth Gaskell的《南與北》即使描述著愛情的浪漫和死心蹋地,但仍不缺現實因素與考量,從親情之愛、友愛、男女之愛、主僕之愛到跨階級的關愛與敬重,將人類的情感從小愛昇華為大愛,在讓愛擴及群眾,成為一份人類自然而然相互照應、關心的舉動和優點。


2016/09/14

暴風雨/The Tempest(2010) : 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and our little lives are rounded with a sleep.
我們是甚麼做的,夢就是甚麼做的,而我們微小的人生都包覆著睡夢。

- 暴風雨/The Tempest(2010)
- William Shakespeare, The Tempest



颱風天在家裡看《暴風雨》,外面呼嘯音響也在呼嘯!
海倫米蘭(Helen Mirren)好帥氣!主角Prospera改編成女性毫無問題,
更增添了女性容易因熱愛研究和看書而被污名的問題,
彷彿看到十六、十七世紀英國「女巫事件」的悲劇。
母女的關係也很對味,想替女兒找個好人嫁確實是母親比父親更細膩急促的地方。
只能說我太喜歡海倫米蘭版的Prospera!


2016/09/13

蘇珊夫人尋婚記/Love & Friendship (2016) : I had a feeling that the great word 'respectable...


I had a feeling that the great word 'respectable' would some day divide us.
我就有預感有一天「好名譽」這字眼會拆散我們。

- 蘇珊夫人尋婚記/Love & Friendship (2016)


玩命直播/Nerve (2016) : It's okay. Its over. We're finally free.


沒事了,都結束了,我們終於自由了。
It's okay. Its over. We're finally free.

- 玩命直播/Nerve (2016)


《再見了,拉札老師》失敗亦崇高的死亡課題


教育的範圍廣大,從學科、術科、道德觀、生涯課程等五花八門,卻沒有任何一間學院機構會教導小孩死亡的議題。因此當教師趁學生不在時在教室上吊自殺,所有的老師、主任和校長都不知所措。《再見了,拉札老師》中沒有任何暴力血腥的畫面,可是情節中透露出死亡籠罩的陰影,讓人不得不覺得寧靜中也參雜暴力的滋味。與暴力對比的是蒙漢費拉(Mohamed Fellag)飾演的代課老師巴席拉札(Bachir Lazhar)對學生的溫柔與教導。巴席拉扎是一個從阿爾及利亞逃出的難民,為了在魁北克混口飯吃,冒充教師的身分來到學校教書。沒有教學經驗的巴席拉札一開始在教學上遇重重瓶頸,要不學生拿他和前任老師比較,要不就是教課內容太難。可是巴席拉扎憶起身為老師的亡妻,想起妻子對教書的熱忱和細心,巴席拉扎試著聆聽、效仿,讓自己成為一個學生敬佩的好老師。

《再見了,拉札老師》打破了上對下的師生階級,將學生和教師拉到同一個平面上檢視。學生在學校努力求學;巴席拉扎也在學校學習教書,兩者都是接受學習的人,甚至是相互陪伴、扶持的關係。他和學生一起聽英文老師的課,就算英文講得吞吞吐吐時,他既不介意學生的嘲笑也不忘認真學習做筆記。巴席拉扎要學生寫〈大樹與蝶蛹〉的故事時,甚至提出了自己也要寫給學生批改的要求。他教得不只是學科和規範,而是更深層的師生關係與交心。當巴席拉扎拿出妻子生前使用的「好寶寶」印章時,妻子的教師身分以完全「傳承」到他身上。巴席拉扎在學校任教的期間也在學習如何面對死亡,國家與世代之間的戰火帶走了心愛的妻兒,如今只有他一人順利逃難到加拿大,拉扎老師私下也有顆脆弱、悲傷的心。也因為如此,比起其他老師消極不談死亡,巴席拉扎更是意會到處理死亡的重要性。他願意帶領小孩面對死亡,互相摸索、調適心境,讓他們跨越那道隔閡並更成熟面對此事,因為在學校之外的死亡綿綿不絕,總有一天他們也必定會面對。


教室其實也是個小社會,家境富裕的學生、異國的學生、魯蛇學生等等,這些學生有不同的背景、語言、人種、個性,如同一個小型版社會大融爐。加上一位離鄉背井的老師,《再見了,拉札老師》除了探討教育問題,也在影射國與國、人與人、世代與世代間的關係和現象。蘇菲奈里斯(Sophie Nélisse)飾演的小女孩愛麗絲(Alice)是第一個思考死亡議題的學生。愛麗絲因母親工作的關係而不能時常和她在一起,造就她早熟、穩重的性格。她不忌諱向大家表達她對死亡的看法,更是用正面的想法抒發她的情感好讓其他人省思。愛麗絲的對比是艾姆利恩捏倫(Émilien Néron)飾演的西蒙(Simon),西蒙因為父母的漠不關心而極度自卑,他在學校總是四處找麻煩。可是西蒙比其他同學更想念、虧欠前任教師,因為某次西蒙過度使壞而讓那位老師不堪。西蒙用冷漠傲慢的態度隱藏自己的受創和痛苦,其他人不知道他深埋在心中的煎熬,好友愛麗絲甚至開始排擠、指控西蒙的「失誤」。西蒙的自我防禦在愛麗絲和其他老師們的偏見雨施壓下崩解,「她知道我星期四抬牛奶,她知道我抬回教室會先看到她自殺(She knew I brought the milk on Thursdays. She knew I'd see her like that.)。」如果死亡的議題被忽略教導,那麼會不會有更多小孩向西蒙一樣將悲痛隱藏起來,無人訴苦,到最後大爆發變得不堪設想?


歐美的教育其實沒有我們想的這麼完善,《再見了,拉札老師》裡憑憑出現眾人對文憑的膚淺肯定和需求、大人對教學的質疑、左右為難的老師、機車家長、難搞小孩等。教育體制的僵硬治標不治本,老師避談問題或解決之道,將死亡議題留給心裡醫生或諮詢等所謂的專業人士解決,可是有些問題一直持續下去沒有改善。家長也擺出「自己的小孩自己教」的架勢,使巴席拉扎難跟老師與家長溝通。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學生也效仿大人關閉自我以求自保(例如:西蒙),有些原本沒受影響的學生也在這種環境下懷疑自己是不是心理受創。願意面對的除了巴席拉扎外,還有一位非學科教學的體育老師。或許是體育課經常「真正」接觸小孩,看到他們念書時以外的樣子,他和巴席拉扎一樣與小孩沒有距離,也願意處理問題「我教的小孩從夏令營回來時得到二度灼傷,因為不允許他的指導老師幫他擦防曬油。現在處理小孩就像處理放射性廢料,不想燒傷就把手拿開(My kid came back from summer camp with second-degree burns because his counselor wasn't allowed to put sunscreen on him. Today, you work with kids like with radioactive waste. Hands off or you'll get burned!)!」一記幽默呈現出老師教學上的左右為難,若老師、學生、家長三方無法溝通好、協調好和合作好,單方面的教育也是很有問題。


巴席拉扎最終還是敗在教育的僵化下,家長的控訴與法律的為難不得不讓他下台,不過他做到了其他老師沒做到的事情,引領小孩走出死亡造成的陰霾,他的指導和理想更顯得他在教育上的崇高。有時候不是小孩無法面對死亡,而是大人覺得小孩無法面對死亡。愛麗絲曾說:「大家覺得我們精神受到創傷,其實受創的是大人們自己(Everyone thinks we're traumatized. It's the adults who are.)。」當大人們煩惱著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是我們?這叫我怎麼教下去?有些孩子已經不在抗拒死亡,準備好迎接他們接下來的日子。《再見了,拉札老師》的色調雪白、冷灰,用沉穩的風格和舒緩的節奏揭開一幕幕的劇情。以加拿大魁北克的冬日為背景,灰白的色彩除了展現冬天的冰冷外,也隱喻出死者毫無溫度的狀態和人類心寒、私心、猜忌的現象。電影中的暴力有五種,前任老師在教室上吊造成的衝擊;阿爾及利亞戰火不絕留下的影響;學生過度的自我防衛而給教師的傷害;朋友間互相猜忌、不信任的破碎;小孩因缺少關懷所產生的自我放棄或自殘。結尾用巴席拉扎改寫的〈大樹與蝶蛹〉結束整齣戲,穩穩道出「老師如大樹為學生遮風擋雨,學生在老師的扶持下茁壯,破蛹而出。」其實這則寓言指涉的對象反之亦然,因為《再見了,拉札老師》明顯展現出學生和老師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也用柔和的口吻告訴大家死亡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穿越死亡之後會有更深的精神引導你度日。

「我們惦記死者,因為我們愛他們(The dead stay in our heads because we loved them.)。」


再見了,拉札老師/Monsieur Lazhar (2011) : The dead stay in our heads...


The dead stay in our heads because we loved them.
我們惦記死者,因為我們愛他們。

- 再見了,拉札老師/Monsieur Lazhar (2011)


再見了,拉札老師/Monsieur Lazhar (2011) : Everyone thinks we're traumatized...


Everyone thinks we're traumatized. It's the adults who are.
大家覺得我們精神受到創傷,其實受創的是大人們自己

- 再見了,拉札老師/Monsieur Lazhar (2011)


再見了,拉札老師/Monsieur Lazhar (2011) : My kid came back from summer camp with second-degree burns...


My kid came back from summer camp with second-degree burns because his counselor wasn't allowed to put sunscreen on him. Today, you work with kids like with radioactive waste. Hands off or you'll get burned!
我教的小孩從夏令營回來時得到二度灼傷,因為不允許他的指導老師幫他擦防曬油。現在處理小孩就像處理放射性廢料,不想燒傷就把手拿開。

- 再見了,拉札老師/Monsieur Lazhar (2011)


2016/09/12

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
每晚我割傷我的心,但是早上它又會再次完整。

- 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 Betrayals in war are childlike compared with...


Betrayals in war are childlike compared with our betrayals during peace. New lovers are nervous and tender, but smash everything. 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比起我們在和平中的背叛,戰爭中的背叛更來的單純。新戀人既緊張又溫柔,可是他們會粉碎這一切,就因心是使烈火燃燒的一部分。

- 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2016/09/09

花都魅影/Holy Motors (2012) : Your punishment, my poor Angèle, is to be you...


Your punishment, my poor Angèle, is to be you. To have to live with yourself.
我可憐的安琪拉,妳的懲罰是做妳自己。你必須r繼續和你自己活下去。

- 花都魅影/Holy Motors (2012)


這麼久以來,終於出現一部需要用長時間消化的片子...


花都魅影/Holy Motors (2012) : Who knows if we'll laugh in the next life?


Who knows if we'll laugh in the next life?
誰知道我們來世還能笑得出來?

- 花都魅影/Holy Motors (2012)


2016/09/08

戰地琴人/The Pianist (2002) : You musicians don't make good conspirators...


You musicians don't make good conspirators. You're too... too... musical!
你們音樂家成不了好的密謀犯。你們太...太...太音樂了!

- 戰地琴人/The Pianist (2002)


戰地琴人/The Pianist (2002) : Thank God, not me. He wants us to survive...


Thank God, not me. He wants us to survive. Well, that's what we have to believe.
別謝我,謝謝上帝吧!我們必須相信他要我們活著。

- 戰地琴人/The Pianist (2002)


2016/09/06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1997) : You think I know the first thing about how hard your life has been...


You think I know the first thing about how hard your life has been, how you feel, who you are, because I read Oliver Twist? Does that encapsulate you? Personally... I don't give a shit about all that, because you know what, I can't learn anything from you, I can't read in some fuckin' book. Unless you want to talk about you, who you are. Then I'm fascinated. I'm in. But you don't want to do that do you sport? You're terrified of what you might say.
你認為我會知道的第一件事是你日子過的多麼苦?你的感覺怎麼樣?你是誰?只因為我讀過《孤雛淚》?這樣你不被簡化了?就我而言...這關我屁事,你知道嗎?我不能讀幾本爛書就從你身上得知任何事。除非你想和別人訴說,告訴別人你是誰,那會讓我驚豔,我會奉陪。但是你不會想要這樣做?你害怕你可能說出來的話。

-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1997)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1997) : Real loss is only possible when you love something...


Real loss is only possible when you love something more than you love yourself.
真正的失去只可能發生在你愛一樣東西勝過自己時。

-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1997)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1997) : You'll have bad times, but it'll always wake you up...


You'll have bad times, but it'll always wake you up to the good stuff you weren't paying attention to.
你會不好過,可是不好的時刻會點醒你愉快的東西,是你之前沒注意到的。

-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1997)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1997) : You dropped 150 grand on a fuckin' education...


You dropped 150 grand on a fuckin' education you could have got for a dollar fifty in late charges at the public library!
你花了十五萬美金受這天殺的教育,教出來的只剩一百五十圓在公家圖書館讀到的東西!

-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1997)


2016/09/05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1997) : And why does he hang out with those retarded gorillas...


And why does he hang out with those retarded gorillas, as you called them? Because any one of them, if he asked them to, would take a fucking bat to your head, okay? It's called loyalty.
那為什麼那位天才要和你稱為的低能黑猩猩混?因為只要他請他們打爆你的腦袋,他們都會做得到,你懂嗎?那就是所謂的忠誠。

- 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1997)


2016/09/03

聽見愛你的聲音/Loev (2015) - 粗爆卻也極致溫柔的愛



《聽見愛你的聲音》不禁讓我想起《愛在週末邂逅時(Weekend)》,兩個素未謀面的人一起共度週末,傾吐各種心思,在相處過程中擦出火花,依戀對方卻不敢用情太深,因為過了週末又會相隔兩地。不過和《愛在週末邂逅時》有別的是,席夫潘迪特(Shiv Pandit)飾演的傑(Jai)是個未出櫃的同志,所以《聽見愛你的聲音》多了一份被壓抑的身分和感情,使一段戀情看起來更是難分難捨。傑是個已婚的成功生意人,來到孟買談生意之時請德魯甘尼許(Dhruv Ganesh)飾演的網友薩希(Sahil)帶他遊玩。《愛在週末邂逅時》的羅素(Russell)和葛蘭(Glen)完全不認識,在夜店勾搭上後發生一夜情立馬開始短暫的戀情;傑和薩希並非完全不認識,而是對對方一知半解,可是兩人相識後立刻合得來。起初他們聊著天也不忘逗弄對方、開對方玩笑,沒有調情、試探和慾望,哪知兄弟情般的打打鬧鬧居然產生微妙的愛戀覺醒?或許是小週末感覺太陋意;或是薩希的隨興調皮更像調情;或是傑明知薩希是同志卻不畏和他肢體接觸;也或許薩希清脆的歌喉吸引了傑;或是更早之前,薩希發現他訂的房間變成了單人房兩張床而錯愕難堪,而傑將他的表情全收進眼底。薩希的無奈可能出於對傑的不好意思,也有可能他在一路上的相處對傑產生情愫而措手不及,當傑問薩希:「跟我一起你沒有安全感嗎?」薩希也是愛理不理,他真的對傑有點感情而不想正面回答?傑則是半逼半哄薩希,想要得到確切的答案,如果傑不在意薩希的話就不會這麼及於想知道薩希在想甚麼?兩方曖昧的行徑和交流為故事添上一層朦朧和期待,這種夾雜在正式和非正式的情感狀態也表現出愛情常出現的膠著情形。


除了表現愛的界限模糊、難以定義外,《聽見愛你的聲音》也描繪了愛情的相持不下和難以取捨。薩希見到傑之前才跟男友阿力(Alex)弄的不愉快,薩希覺得自己都在收拾阿力的殘局。阿力是這麼隨便、不細心,生活不打點好就算了,連薩希不高興時也不會哄一下,只會嘻皮笑臉把事情帶過去。相較之下,傑是如此的細膩,薩希一句抱怨就讓傑買了蛋糕補償他放薩希兩次鴿子的往事,薩希隨手玩禮品店的吉他時傑就發現薩希很愛那把吉他而偷偷買下當禮物送他。跟阿力在一起,阿力總是會爬到他頭上,薩希總是照顧阿力的那個人。跟傑在一起情況反而顛倒過來,換成薩希變成無賴惡整傑,而傑無奈被他玩弄卻無法反抗。相似的相處模式也映照著相似的感情,友誼轉變成貌似愛情的樣貌。當愛情的面貌已經完整成形,已經是當傑看著薩希投入邊彈吉他邊唱歌之時,傑的神情漸漸溫柔且充滿愛意,此時傑已確定自己對薩希傾心迷戀,開始用追求愛人的方式對待薩希,也開始嘗試觸碰薩希。薩希接受了傑的好意卻也刻意忽視傑的心意,就像每次傑試圖牽他的手時他總是輕輕抽回自己的手,薩希在享受被愛之中仍記得拉開距離,因為傑有老婆而他有阿力,薩希不想傷害傑也不想傷害阿力。薩希的愛意有可能只是從阿力身上寄託在傑身上嗎?還是薩希兩個都愛,既愛阿力又愛傑,可是現實面叫他只能選擇一個人,所以他只好選擇逃避?無論如何,薩希有意無意的拉鋸戰往往在傑收到接二連三的電話時破功。最先是公司打來要跟傑處理公事,薩希不爽傑因公事分心而搗亂他的視訊會議和電話,傑只好花心思對付薩希讓薩希再次受到他全部的注意。接著是妻子打來抱怨和傑的媽媽相處不來,薩希原本不高興想關燈裝睡,直到他隱約感覺到傑的惆悵和挫敗而於心不忍,激起了想要撫慰他的欲望。薩希既是想推開卻又想留住傑,推開是出於對愛的道德和忠誠,留住是因為愛戀和疼惜,兩種矛盾的心境驅策著他的行動,也不斷影響傑的心境和思考。


薩希忽冷忽熱的態度讓傑抓狂,看起來像傑得到追他的機會卻又狠狠把傑甩開,平常冷靜沉穩的傑兩次在薩希面前失控。第一次是當薩希牽住傑的手想撫平他妻子一通電話所給予的壓力時,傑順勢躺到他床上從後抱住了他,薩希一開始沒有反抗,只是默默的安撫傑的情緒。然而,兩人的接觸開始升溫,傑禁不起誘惑開始親吻薩希的頸背,雙方的呼吸一下變得粗重。傑的親吻讓薩希難耐,最後擺脫引誘命令傑回到自己的床上。可是薩希安慰傑之餘是否也想要傑的觸碰?畢竟薩希沒有一開始就阻止傑,而是被他吻了一陣子後才叫他收手,叫傑住手是薩希腦裡剩下的理性。第二次是當薩希開傑玩笑開得太過火時,傑終於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和愛意,用身體報復薩希,傑所報復的不只是薩希的玩笑也是薩希讓他愛到陷這麼深卻得不到的存在。傑先是狂亂吻著薩希,當他感覺到薩希想掙脫傑的臂膀時,自己使力不讓薩希逃脫,甚至將薩希推倒在床上將他禁錮在兩手間。薩希開始覺得不對勁卻阻止不了傑,傑將薩希翻過來拉下他的短褲,情慾高漲之際也不忘用手替薩希擴張,傑雖然還有一絲理性卻已喪失所有的自制力,傑進入薩希的體內後粗暴、快速的插抽。薩希的臉埋在床單裡,泣不成聲。傑仍舊相當暴力得抽插著薩希,彷彿想將所有的愛、憤怒、挫敗都發洩在薩希身上,亦或用身體的親密宣示主權,傑粗重的呻吟在高潮中拔高分貝,接著慢慢滑下薩希的身子坐落在地上,理智才一點一滴回來。兩人平復各自的喘息,薩希坐起身望向傑的背影,眼神仍有一點迷茫,傑則不敢回頭與薩希對視。

細細的碎吻和粗魯的擁吻,愛同時是這麼溫柔又是這麼暴力。因為愛你所以想對你好、呵護你、疼愛你;也因為愛你所以對你施壓、兇你、用力粉碎你。兩人理當相愛而結合,做愛應是愛溫柔的一面。可是身體因強行做愛造成的疼痛,也是無形中因愛在心情上、感性上、情感上造成的疼痛。傑強迫薩希和他做愛,可是傑在洩慾後懊悔不已,因為比起你情我願的做愛,他對薩希做出的事更像強暴。此時兩人所發生的肉體關係真的建立在愛上嗎?還是只是宣洩對男體的慾望?傑後來在也沒有主動觸碰薩希,可能出於對薩希的歉疚或防止自己再度失控,他看著薩希和阿力親暱的鬥嘴和跳舞,心中五味雜陳。他曾經問薩希「阿力是不是隨口就說我愛你?」雖然他在試探薩希、套出阿力的人格,卻也暴露出自己才是那個時時刻刻都在對薩希說「我愛你」的人。不經意的時候,施壓的時候,離別的時候,甚至發簡訊也都會有「我愛你」。「我愛你」這句話佔滿了傑的心思,說得越多絕望越深,無時無刻都刻劃出他對薩希的愛是真心而非露水姻緣。即便傑佔有了薩希,薩希名義上仍是阿力的男友。傑忌妒阿力擁有薩希;羨慕阿力帶給薩希的快樂;後悔自己失去理智對薩希做出的事情;無力自己說在多的「我愛你」都無法確切表達對薩希的心意和渴望。薩希愛著阿力也擁抱阿力的缺點;他也愛著傑撫慰傑的脆弱;懊惱自己周旋在傑和阿力之間的欲望;無力自己沒法給傑足夠的愛也無法改變這一切。


電影接近尾聲時讓薩希露出少見的依戀,在回機場的路上薩希主動靠向傑,依附著傑的肩膀,看似他需要傑的程度比傑需要他的更為強烈。薩希的撒嬌不只是對這樁三角戀情的無助所做的舉動,也是他原諒了傑的粗暴對待,甚至是對傑的信任和情感。傑最後在慚愧和無藥可救的情慾下忍痛走進機場,使他和薩希的情誼更加不捨、惋惜,他的愛情是衝動而美好、全心付出也可能毫無回報、看似短暫得容易痛心。而薩希愣在機場外難受得不知所措,他的兩段戀情一是讓他飽受被愛,二是將要走盡的戀情最後獲得補救。送完機後阿力開車接薩希回家,意外之料的驚喜顯示阿力對薩希仍有重視,呼應開頭阿力開車送薩希到機場時的輕浮態度。傑在等機時想起他和薩希坐在孟買的山谷,他們的初吻就是在那裡發生,眼裡只有對方,純粹的情感流動在接吻間;薩希坐在阿力的車上也想著同件事,這段回憶象徵他倆對對方未泯的渴望和情慾,如果時間愛更長一點是否就能和對方在一起?薩希雖是阿力接送的同一個人,但他不再對阿力不負責任的態度嗤之以鼻,而是一笑帶過。薩希的轉變是因為他不在想和阿力在一起所以怎麼樣都無所謂?還是他想起自己就是因為阿力這種大辣辣的個性而愛上他?亦或他從傑身上學到了包容和不求回報的愛?《聽見愛你的聲音》最終還是給了個沒有解的結局,觀眾無法揣測這段三角戀情接下來會怎麼進展,故事停留在愛情中的膠著狀態和模糊界限。身為男一二角的傑和薩希,觀眾自然希望情人終歸能眷屬,可是他們在一起後是否就變成搶人的小三和不忠的伴侶?如果傑回到妻子身邊再次隱瞞自己的性向,他是否就得壓抑一輩子,無論真實的性向或對薩希的愛?如果薩希和阿力依舊在一起,他們還能像以前繼續相愛和快樂嗎?還是說傑和薩希在整理好這一切後會再見到對方,那時他兩會成為一對眾人稱羨的佳偶?或許愛情本身就沒有答案?不需要答案?我們只能被愛情牽著鼻子走,任何決定都沒有對錯。《聽見愛你的聲音》沒有批判舊愛、心愛和三角戀情。它點出了舊愛的殘缺,新愛可以補足缺少的東西,卻也強調了舊愛的缺陷正是相愛的原因,新愛的甜蜜容易讓人衝動也使人困惑。它用一段美麗卻短暫的相戀塑造愛情的美好,也表達愛情的長遠是如此艱辛、複雜,唯美到讓人心碎。愛本身是純粹的東西,可是人們面對它、處理它時無法這麼單純。


2016/09/01

聽見愛你的聲音/Loev (2015) : He's an idiot, OK...


He's an idiot, OK?
他是個白癡,得了吧?

And you're not?
你就不是嗎?

I'm with him, ain't I?
我跟他在一起,還不夠白癡嗎?

- 聽見愛你的聲音/Loev (2015)


萊卡十周年:從《第十四道門》到《酷寶》的魔幻之旅


知名動畫《第十四道門(Coraline)》的製作團隊萊卡(LAIKA)邁入第十周年,這一年同時也釋出他們的最新作品《酷寶:魔弦傳說(Kubo and the Two Strings)》。萊卡在官方網站釋出他們為十周年拍攝的宣傳影片,許多精緻細巧的人偶、道具和場景都能在影片裡看到,還有不少費心勞力製做動畫的成員也在影片中亮相。除此之外,今年八月中萊卡才剛結束他們設在好萊塢環球影城的十周年展覽「從《第十四道門》到《酷寶》:萊卡的奇妙經歷(From Coraline to Kubo: A Magical LAIKA Experience)」,展覽上除了他們製作動畫的人偶外,還有上千副手工打造的可換式面具,讓角色在動畫呈現更多樣、細緻的表情。

萊卡於2005年正式成立在俄勒岡州的波特蘭都會區,由Nike的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Phil Knight所擁有,Phil Knight的兒子Travis Knight則擔任萊卡的總裁兼首席執行長。比起大多動畫都是用電腦繪圖技術(computer graphic, CG)製作,萊卡堅持使用「逐格動畫技術(stop-motion techniques)」,也就是把一個連續動作拆解成好幾個靜止的狀態,拍攝下來後再依序串聯起來。2009年的《第十四道門》是萊卡的首部作品,改編於尼爾蓋曼(Neil Gaiman的同名小說,該片被提名奧斯卡金像獎和金球獎的最佳動畫。2012年《派拉諾曼:靈動小子(Parranorman)》為第二部作品及第一部原創作品,當年也被提名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動畫。2014年第三部作品《怪怪箱(The Boxtrolls)》改編於Alan Snow的奇幻小說Here Be Monsters!,也被提名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動畫。第四部也是最新一部2016年的《酷寶:魔弦傳說》是萊卡的第二部原創作品,由身為CEO的Travis Knight親自執導。


看多了迪士尼、夢工廠、藍天這種繽紛、歡樂的主流動畫,充滿怪異風格的萊卡在動畫界中獨樹一格,也會掀起觀眾們的期待和關注。從《第十四道門》開始,萊卡就不斷走陰暗、怪奇的調性,故事也嚴謹把持著奇幻中帶出死亡、人性、憂傷等現實層面,萊卡創作的主角也都鎖定在小孩,用小孩的視角向孩子們傳達訊息和教育。萊卡動畫的小孩看起來都很弱小卻稍顯成熟,這些主角們的個性都屬於謙虛、孤獨、害羞(《第十四道門》的珂若蘭算是比較活潑、叛逆),萊卡強調孩童內斂的一面而非表面的氣勢或力量,用這種特質引發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四部動畫中的角色們都背負著自己的使命,靈性男孩諾曼被鬼魂告知要阻止女巫的詛咒;蛋頭看到許多怪怪箱被抓後決定要救出它們;酷寶為了不受月王攻擊而上路尋找寶物;其中珂若蘭比較特別,不像其他主角在故事剛開始沒多久就展開自己的旅程,她是故事中間父母被抓後才肩負起救出父母的責任。萊卡的主角們雖然都是群小大人,但是這些小孩也不失他們的天真、好奇心和其他孩童的特色。每部動畫裡主角們都會接收許多故事,故事除了象徵未泯的童心外,也是引導主角們進行任務的線索。諾曼居住的小鎮每年都在述說女巫的故事,諾曼則必需唸《睡美人》催眠女巫才能暫時延緩詛咒;怪怪箱的存在被捏造成可怕的故事在小鎮上搖傳,最後則由溫妮講述真實的故事解開大家對怪怪箱的印象;酷寶的媽媽在晚間都會講他生父的冒險故事,而酷寶白天都會去村莊說書賺點小錢餬口;珂若蘭的劇情裡雖然沒有甚麼故事,可是她有另一個媒介幫助她達成任務,那就是遊戲,珂若蘭和女巫玩遊戲贏回自己的爸媽,而遊戲和故事都是最容易吸引孩童的東西。


而這四部動畫的主角進行了一趟旅程,讓了一大圈之後,最後都會返回自己的家,暗喻了家庭對孩童的重要性,是孩童最重要的支柱和保護。諾曼最後和家人一起在客廳看電視;蛋頭回到了他原生的小鎮;酷寶回到他和母親定居的村莊;珂若蘭雖然沒有回到她未搬家前居住的地方,不過也在她和父母建立的家園,而非巫婆創造的世界。此外,萊卡也專精於詞彙的選用,例如:《派拉諾曼:靈動小子》的原文名稱“Parranorman”,其實是從單字“paranormal(超自然的)”改造出來的,用似像非像的名字提示這部作品和靈異現象有關,也暗示以此命名的小男孩有特殊能力。《酷寶》的名字“Kubo”原日文譯為「久保」,有「凹陷;低窪」之意,看似是表達失去一隻眼睛的酷寶其臉龐不勻稱,卻也暗喻酷寶不屬於天宮仙界而是天空之下的凡間。萊卡用這種文字遊戲提升了大小朋友的興趣,不斷在影片中找尋線索和細節,讓觀眾看戲之於多享受一份趣味。



萊卡的動畫雖然偏向幽靈鬼怪,可是他們並非刻意追求這種陰暗的風格,從《怪怪箱》和《酷寶》就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們只是用不一樣的風格來說故事。《怪怪箱》的設計很漂亮、優雅、可愛,古老歐洲的風氣點出一股貴氣和雅緻。《酷寶》的場景則挑戰了手工難以呈現的自然景象,像是大海、山林、雪地等,都比建築物和街景難處理,不過電影裡些許逼真參雜點手工那種「非自然感」,看起來協調得恰到好處。《怪怪箱》和《酷寶》相較萊卡以往的作品看起來色彩比較豐富、鮮明,然而劇情依舊脫不了人性或社會議題。萊卡慣例透過這些稍微成熟和沉重的故事、莊嚴的氛圍和死亡的呈現,引導孩子們對真實世界多一點了解,甚至觸碰主流動畫不敢多動的禁區帶領孩子面對死亡,萊卡用故事和畫面展現死亡並沒有那麼可怕,體現出現實、深刻的題材讓大家省思。萊卡的結局有時並不算全然圓滿,但就是因為殘留這麼點「不完美」,成功讓觀眾看到現實面的同時也有童真和美好。萊卡雖然一直遊走在主流動畫的邊緣,卻始終吸引喜歡思考、二度琢磨的觀眾觀賞,因為即便動畫不真實,裡頭的隱喻、題材、議題和呈現都很真實。


近年來,萊卡不斷突破原有的風格和技術,挑戰更艱難的故事和設定。《酷寶》是近年來繼迪士尼的《大英雄天團(Big Hero 6)》後第二部歐美國家製做以日本為背景的長篇動畫,可是比起《大英雄天團》結合現代日本和美國背景,《酷寶》的古代日本對歐美國家來說更難以創造,何況還是原創作品,所以影片未上映前就引起一陣關注和期待。萊卡表示未來不久會以Colin Meloy的Wildwood和Philip Reeve的Goblins為腳本,這兩部奇幻小說將成為他們近期內製做的動畫改編電影。萊卡的觀眾群也期待往後會有更多變、獨特的動畫能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