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10/30

第三屆酷兒影展觀後小記


其實我覺得以往酷兒影展辦在這種時候很有意思,因為和萬聖節同一月份,而酷兒好比萬聖節的靈魂與怪物,平時待在陰影中隱藏自己,為有這個時節才會正大光明出來。其中又以吸血鬼比喻最貼切,不管是睡在棺材(待在衣櫃/出櫃),還是夜晚行動(夜生活/Gay Bar),都很像早期的同志形像。雖然現在眾人漸漸對酷兒見怪不怪,即使白天酷兒也能行動自如(至少我覺得台灣的社會風氣是往正面的方向進展),不過如此鬼誕的節慶配上酷兒影展實在又更有一番趣味。影展總讓人又喜又惋惜,時間配合得上就看的到想看的片子,配合不上或滿場搶不到只好捨棄掉。這次和我有緣的片子有六部,分別是《擊出心人生 / Miles》、《絕不讓你孤單 / You'll Never Be Alone》、《深擁一世情 / Holding the Man》、《這個夏天有點怪 / Liebmann》、《愛是一隻貓 / Tomcat》和《酷戀青春 / Barash》。


《擊出心人生 / Miles》


這部片算是清新小作品,用一種輕快、正向的方式描述男主角的目標和作為。影片中並沒有琢磨太多男主角的「同志」身份,只稍微用男同志線上聊天處理了這個身分的存在。影片真正需要討論的是「尋找歸屬」和「男/女有別」這個題材。男主角邁爾士(Miles)如同《石牆風暴(Stonewall)》的丹尼(Danny),因為自己的住處沒有歸屬感,所以決定離開到另一個大城市就讀大學。差別在於邁爾士是主動出櫃,而且是有家屬認同,甚至在排球隊上有隊友和教練的包容;丹尼則是被迫出櫃,父親不認同,在學校遭到鄙視或要脅。兩個截然不同的身分卻往同一個方向走,一個人或靈魂下定決心後,不管你的生活環境或條件如何,就是會離別,也間接呈現了早期美國的城鄉移民狀況。影片中出現兩個很關鍵的女人,一個是邁爾士的媽媽,另一個是排球隊教練。媽媽和教練是截然不同的女人,媽媽的角色設定偏陰柔性,需要從男人身上得到關愛,在邁爾士不被大家認同的時候以勸退為先,影片中還強調她做家務的畫面,加深她的典型婦女形像。因此,之後的劇情會發現媽媽的蛻變會比邁爾士的蛻變還多。邁爾士從頭到尾都是同樣的存在,不管是對性向的肯定還是對抱負的堅持,他沒有因為父親的猝死和學校的施壓就退縮,而是和打從一開始一樣堅持到底。可是媽媽從最初的傳統婦女,打破原先的規矩和思維,丈夫的背叛和新歡的熱愛或許給媽媽很大的影響,可是媽媽最終是為母則強,將依附男人的愛轉換給兒子。而邁爾士的教練是一為陽剛氣質很重的女性,就在大家定義邁爾士為「男生」時,教練看到的邁爾士是個「年輕人」,一個有抱負、熱忱和上進的年輕人。這位教練甚至比老師還更貼近學生,因為她知道邁爾士需要甚麼和想要甚麼,所以盡全力幫他鋪好走向未來的路。教練的思潮和作為和生涯/輔導老師的壓制與沉默成對比,也點出了老師(尤其是輔導老師)毫無作為的反諷。酷兒影片時常會出現「慾望」和「性慾」的題材和探索,不過這個部份在影片中並沒有特別針對邁爾士(除了片頭在房間打手槍之外),而是用媽媽和男朋友的行房畫面呈現人類對性慾的渴求和需要。影片用最普遍的異性戀者的性愛表現不只同性戀者等身分都需要關愛,異性戀者可能比同志更需要性愛(又好比媽媽無意間用邁爾士的聊天室進行性愛對話),基於數量的多寡異性戀者也比較容易找到對象做愛。邁爾士雖然是本片的男主角,可是蛻變最多的人卻是四周的人,本片強調同志可以帶來的衝擊和轉變,用一種正面的走向帶眾人往更開明、進步的方向前進。


《絕不讓你孤單 / You'll Never Be Alone》

與《擊出心人生》一樣,《絕不讓你孤單》也是屬於同志家屬的心理和行動變化。影片開始時展現主角的性向和生活,還有同志遭到的不公對待與暴力,是異性戀者恐同所做出的非人道行為,還有深怕遭到同樣對待的未出櫃同志跟著傷害「同類」的選擇。冷峻的用色和氛圍將我們所在的世界塑造成冷漠、自私的地方。父親表情雖然也是同樣冷酷,可是會因為周圍的變化出現憤恨、悲傷、掙扎等情緒,我們才知道他是個長期壓抑的人,所以剛開始才沒有甚麼神情變化,直到內心的防護一一瓦解才開始釋放。父親的職業用製做模特兒假人為設定非常有意思,當鏡頭照到父親工作時圍繞在一群毫無生氣的假人間,出現父親和假人那種冰冷、看不出內心的成正比,還有暗喻父親四週的人如同假人看似美麗,實際上冷漠、毫無幫助。父親和醫生的談話中也出現「原來你就是讓我們女生不敢發胖的罪魁禍首。」延伸出整個世界只追求外在的美好,然而內心都是如此漠然,就像傷害同志的人表面上說「是為了他好」、「要矯正他」、「要讓他知道教訓才會改變」,事實上是他們恐同、鄙視同志,所以用極端的方式滿足心中的不滿和恐懼,但對於被害者來說是不公的冷酷對待。有趣的是沒穿衣服的假人是否也隱喻著看不見的慾望?被假人包覆的父親除了。父親和醫生的對話與父親和房東的對話成了一種成反比,父親和素未謀面的醫生所展開的對話是平和、友善,甚至願意讓對方了解自己的處境;反之,父親和長期見面的房東卻是吵架和爭執,因為房東的偷窺和作為讓父親感到憤憤不平,呈現了熟人無法帶來幫助和友誼的諷刺,熟人甚至是造成傷害的元兇。即使現今的社會能不斷打破規則和認知,但還是有地方出現不等的偏見,做出可怕的傷害。


《深擁一世情 / Holding the Man》


溫馨感人又幽默風趣的作品。兩位男主角也是從曖昧到一路甜蜜,最後克服對愛滋的恐懼一起面對死亡。《深擁一世情 》塑造了一種雖然有吵有鬧有質疑卻刻骨銘心的愛,如同旁人所說十幾年的愛不變非常難得。如同《05:59 愛上你(Paris 05:59)》也是兩人攜手面對愛滋,愛滋不會分離兩人,反而愛意越濃。不過《05:59 愛上你》呈現的是愛情的可能性與不確定性,《深擁一世情 》則是命運注定好所愛之人會先死,可是愛人會陪伴,愛不會消失。提姆(Tim)和約翰(John)兩人的愛在小地方處理得很細膩,像是用電話確認彼此的情感、偷偷隔著紗窗親吻、握緊的兩手套上對戒、在妹妹的婚禮上共舞還有重病的約翰提出和提姆做愛的要求,許多小畫面鋪陳出兩人濃厚的情感。本片的愛情屬真實故事改編,讓觀眾感受到愛情和同志之愛的至死不渝,還有愛的力量方能強壯及改變世人的觀點。提姆和約翰的父母也從原本的反對到接受兩人的性向與感情,提姆的爸爸還在女兒的婚禮上邀兒子跳舞,最後將提姆交到約翰手上;媽媽則不認同牧師在約翰的葬禮上用朋友的身分提起提姆,這兩者的小動作無疑是一種接受和肯定。約翰的媽媽也是從冰冷和失望的態度轉成接受和溫暖,她和提姆一起輪班照顧約翰,有時還和提姆有說有笑,就算結局是死亡,這一切發生的看似白忙一場,提姆和約翰的愛還是改變和感動了很多人。他倆的愛甚至在充滿死亡氣氛的醫院裡點出一線明亮,約翰的父親來醫院造訪時看到了病人的痛苦和瀕死的狀態,頓時感到喘不過氣。可是當他來到約翰的病房時,提姆卻和約翰苦中作樂,以此忘卻病魔的纏身。甚至連約翰的母親都在病房開約翰的玩笑,逗得提姆笑靨不散。如果要以死亡結束,不如用愛和笑容做為長眠的開始。


《這個夏天有點怪 / Liebmann》

看完之後,發現本片的重點不在同志之情,而是主角的自我放逐和療癒。後來導演也在影後座談會上證實這一點,她將主角的背景設定成同志純粹是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導演的手法其實很明顯,因為同志之愛在本片屬於襯托的部分,不過也因為如此不經意,同志之愛在片中是如此自然和純粹。安提克(Antek Liebmann)從影片開始就沒有交代其背景,新居所的鄰居雖然有人關懷和照料,但是他依舊保留自己的背景。直到他和賽巴斯汀(Sébastian)擦出火花,他才願意像對方坦承自己的一切。比起細心照料、處處關懷還對安提克傾心的關妮薇(Geneviève),安提克更能對一樣身為同志的賽巴斯汀坦誠相見,甚至一起裸泳、共枕。歸屬是自己選擇的,就算相處時間不長,也能建立起這種關係。導演以同志的設定做為自己的政治觀點,也體現了同志擁有「身分政治」的定義。因為「出櫃」即是一種公開自己的特殊身分之行為,身分政治就是打破原有的階級、制度所產出的另一種模式,推論應該為導演用同志這種身分表現她在社會主意行動之立場的原因。導演無心的手法使她多次出席各國的酷兒影展,雖然她想表達的理念和同志沒有直接關聯,卻也受到這一方面的認同和肯定。


《愛是一隻貓 / Tomcat》


這部的拍攝技術相當漂亮,鏡頭照到動物細緻的動作、樹林的清幽和人類與植物的互動,使人不忘人類在進入城市文明前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想必愛情也一樣,可是暴力也是一樣。安德烈(Andreas)和史蒂芬(Stefan )的愛很甜蜜,他們總是待在一起、抱在一起、膩在一起,他們的貓也在他倆之間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是當史帝芬不小心錯殺貓咪時,他和安德烈的愛情開始崩解。有如死嬰或流產的夫妻無法在一起,兩位男主角的愛受到動搖和質疑。安德烈開始設下防護,用迴避和施壓反駁史蒂芬的愛;史帝芬陷入自責和失去的痛苦,不論他失去的是貓還是安德烈。死亡發生後,安德烈和史蒂芬依然住在一起,他們卻有最遙遠的距離。愛他可是碰不到;愛他可是害怕他,愛讓人矛盾也讓人疑慮,究竟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甚麼?可是很顯然他們依舊愛對方,史帝芬因為愛所以遷就安德烈的恐嚇、讓安德烈痛打他來發洩、接受安德烈的冷漠;安德烈則不選擇分居、用施壓的方式隱藏恐懼、不讓史帝芬碰他卻接受他做的餐點。兩人尷尬、癱瘓的關係在史帝芬意外受傷後開始改善。安德烈體驗到失去史帝芬的可能性,而失去史蒂芬比失去貓是更大更深的恐懼;或許安德烈也覺得史帝芬已得到教訓,因為他失去了一隻眼睛,抵消了他錯殺貓的罪孽。然而,史帝芬會出意外全是因為他想挽回安德烈。史帝芬因為錯殺貓而失去安德烈;安德烈因為他的防護而差點失去史帝芬,所以安德烈是不是也差點變成錯殺史帝芬的兇手?意外發生後,兩人雖然破冰,但也沒有以前甜蜜。安德烈仍然無法接受史帝芬奪走貓的事實,史帝芬的內疚也依然沒有消失,他們的關係還是一上一下,安德烈屬要求的一方,史帝芬則是聽從的一方,可是他們都一樣害怕回不去那種信任且沒有距離的關係。然而,最終促使他們沒有離開對方的還是愛情。因為愛情,所以殺了貓後會恐懼,可是還是在一起;因為愛情,接受內外的施壓和自責的懲罰,也不願意反抗和頂撞;因為愛情,就算碰不到對方也可以承受,只要對方還願意在自己身邊。貓活著的時候,他們是甜蜜、熱烈的愛情;貓死亡的時候,他們是接受殘缺、恐懼、暴力圍繞的愛情。直到最後確認了自己的情感,確定除了他也不想和其他人共度餘生,那麼還是會觸碰對方、渴望對方的溫度、接受對方的擁抱,無論對方是甚麼樣的人,只要一起建立雙方的情感和關係,也就無所謂了。


《酷戀青春 / Barash》


本片體現了沉迷於藥物和菸酒的青少年生活,就算女主角娜碼(Naaama Barash)的裝飾和衣著全屬於粉色、愛心、動物等可愛小物和造型,貌似稚嫩的小女孩卻喜歡這種叛逆、上癮的生活。反觀娜瑪的情人赫克許(Dana Hershko)充滿龐克氣息,粗魯大力的舉止和動作,有時還穿著半透明、若隱若現的衣著,一樣是喜歡夜生活、吸毒和耽溺於情愛。娜瑪在遇到赫克許前並不覺得自己是個同志,她的性向是遇到赫克許後才開始顯現,可是又不是那種「青少年混淆」或是「一時衝動」,因為她會因為赫克許的存在而開心;知道她和前女友搞上後憤怒;像姐姐坦承自己喜歡赫克許時害羞;還有當赫克許以沉默拒絕她的告白時悲傷。娜瑪的一舉一動很快就說服觀眾她對赫克許的認真和感情。《酷戀青春 》是一部同志性向被發掘後,沒有迷茫、沒有疑慮也沒有措手不及,而是很快進入到熱戀的喜悅並享受其中。娜瑪跳過了同志可能會遇到的衝擊和困擾,自然而然得讓整個事件發生,甚至連兩位摯友看到她和赫克許的親暱後都表現得無所謂、豪無批判,製造出同性戀情和異性戀情是一樣自然、沒有異樣和鄙視的情感。除了愛情外,影片也特別描述了娜瑪和家人的關係,也感受到娜瑪在家中的孤僻和排斥。母親雖然看似關心姐姐和她,卻和他們有層隔閡;父親責怪家人沒有關心對方,自己卻是最不關心家人的人。其中有一段當一家人討論姐姐的失蹤時,電視播著搞笑節目,所以當他們你一句我一句拼湊線索時,語畢就會出現電視的笑聲,彷彿潮笑這家人的荒誕和搖搖欲墜的關係。姐姐蘿拉雖然是影片中出場最少的腳色,卻是娜瑪最能傾訴的對象,甚至在娜瑪心碎時在她身邊陪伴她,可想而知同年齡層又同性的力量是很有影響力。《酷戀青春 》給出一段青澀、純粹的愛戀和心碎,還有微微的不顧一切,如同娜瑪意識到自己可能留不住赫克許時,將自己的頭髮剃成和赫克許一樣,將記號留在自己身上紀念得不到的愛,宣誓所有人赫克許就是她愛的全部。


《05:59 愛上你/Paris 05:59》


超限制級,可是「限」的部分也只在性愛場景,沒有任何暴力、血腥、戀屍等濃稠的畫面,所以我覺得還好不算很「噁心」。這部片我其實是在今年的金馬奇幻影展觀賞,這次酷兒影展播放時,友人甚至去三刷,好評也是源源不絕。兩位男主角西奧(Théo)和雨果( Hugo)就像《愛在週末邂逅時(Weekend)》在夜店/砲房相識,一夜情後對對方產生情愫。不過《愛在週末邂逅時》有兩天,《05:59 愛上你》只有九十分鐘,跳過約會、見朋友、離別的橋段,西奧和雨果在凌晨前就確認了情感,那是愛情的濃烈和衝動,也是讓人奮不顧身愛下去的勇氣。就像雨果主動告白時,他也說他們有可能走不到最後,有可能會分手也會離別,可是此時不愛更待何時。本片也帶入愛滋的元素,原本使人害怕、悲傷和痛苦的愛滋在片中顯得平易近人,雖然會恐懼也會排斥,愛滋沒有拆散兩人,反而愛意越濃。畢竟會有愛滋是因為兩人發生關係,會不帶套發生關係是因為渴望太大而等不及,「我覺得我們做愛時真的在製造愛!」片頭雖然用許多性愛鏡頭訴說同性戀者/各種人類對性愛的需要和渴求,性愛是一種原始的衝動和生理需求,可是當兩人間從「性愛」昇華到「做愛」,性愛提升成心理需求和兩人關係的親膩。此時,性愛不單單只是身體上的刺激,而是精神上的索求與愛情的深度。所以西奧與雨果做完愛後,不像普通的砲友完事便散,他們一起騎單車、「浪漫路跑」,這種你追我和我追你的純情畫面,將一夜的煽情與刺激化作愛情的純真和甜美,連路人也看著兩人的情感不斷升溫。難纏愛說話的老人、做捲餅的異鄉男孩還有搭第一班車上班的女人,雖然他們都會和西奧與雨果聊天,卻也凸顯單隻的寂寞。雖然法國人確實甚麼人都可以聊,連在廁所遇到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開聊到好像是朋友一樣,這部片真實還原法國人愛說話的特質。男主角二人自凌晨相遇至05:59,與電影開始至結束的實際片長是一致的,從兩人認識到決定在一起的經過全部呈現給觀眾(我看到時間第二次跳出來就開始計時!最後影片結束時還在座位上加減乘除算是不是他們相處的時間), 感覺很像某部份的《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rise)》男女主角兩人相遇到影片結束不斷的談話。 一見鍾情看似未滿,認真想要對方後就定情,最後05:59跳到06:00的結局真是太高明,超越片名給予的想像和預計,也讓看起來不滿足的時間定位到整點,給了一個完美的數字,意味完滿的愛情,還有讓人期待的未來。



2016/10/29

深擁一世情/Holding the Man (2015) : What happens to my soul if I go mad?...


What happens to my soul if I go mad? Does it stay trapped inside or is it floating free?
如果我瘋了,我的靈魂會如何?它會困在我心裡,還是自由漂泊?

- 深擁一世情/Holding the Man (2015)


為妳說的謊/The Light Between Oceans (2016) : You only have to forgive once...


You only have to forgive once. To resent, you have to do it all day, every day.
原諒只需要一次。憎恨需要一整天,而且每一天都在發生。

- 為妳說的謊/The Light Between Oceans (2016)


2016/10/17

《更好的世界》暴力和道德都打不贏不公平的世界



目前為止,最讓我難消化的兩支片子,
一支是《謊言的烙印》,另一支就是《更好的世界》。
現在一年快過去了,《更好的世界》已經消化的差不多了,
《謊言的烙印》依舊還在「分解」中...太沉重又太現實的片子真的難以用語言說明。

霸凌不只發生在學校、同學間,大人、工作、社會等出現的暴力更為嚴重,甚至危害到人的性命和自由。2011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描述著小孩間和大人間發生的衝突和霸凌,在學校因為弱小而被欺負;替兒子打抱不平卻遭對方賞巴掌;偏遠地區的惡霸以剖開孕婦的肚子來娛樂。影片使用不同的情境闡述人們遭到這種侵犯的心理反應、道德掙扎,成功使觀眾思考自己的心態運作和迷思。導演蘇珊娜畢爾 (Susanne Bier)將麥可佩斯伯蘭特(Mikael Persbrandt)飾演的主角安東(Anton)設定為一位非洲難民營的醫師,不畏辛苦把自己的心血和工作奉獻給缺乏資源的偏遠地區,安東看似是個無私、善良的聖人,可是這份工作也讓他無法確定道德和正確的認知。


身為難民區的醫生,安東的工作必須醫療任何種族和人群,即便害無辜者受傷的惡人向他求助,他也「必須」治好他。如果用人權來衡量,不管是甚麼人都有資格被醫療;可是如果用正義來衡量,醫好惡霸後他仍回繼續作惡,屆時會有更多的人受傷受難。這兩個選擇都是經過道德後產生的泥淖,基於自己的道德所以此人該獲救,卻也基於那個人沒有道德所以更多人就會遇難。究竟是要犧牲自己的道德感來拯救更多人?還是犧牲自己的正義感來拯救這個人?導演利用安東夾雜在兩者間動彈不得的狀態,用客觀的方式告訴觀眾沒有一個選擇是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事情總是一體兩面,人類還沒有到達兩全其美的境界。你選擇拯救這個人,其他人會因為他而受苦,可是你是醫生,你能不拯救你的病人嗎?起先安東和惡人談判,希望利用時間和辯論為其他人爭取安全和平靜。但這位惡人連一具屍體都想侵犯,意味著他的道德感和正義感已徹底抹滅殆盡。安東憤怒到強行拖他離開醫療基地,尚未痊癒的惡人在大眾的憤恨下得到「制裁」,可是安東卻沒有因此感到輕鬆。安東雖然用模稜兩可的理由將惡人趕出,可是他心知肚明這有違他的醫德理念,因為他等於是用暗示性的方式拒絕醫療病人,甚至默許他人動用暴力奪走其性命。被侵犯的人覺得憤怒,安東也覺得憤怒,因為憤怒所以安東最後和這些人落在一樣的地帶,他沒有因為在非洲行醫而更加高尚、偉大,他也是個普通人,甚至和那個殺人的惡霸或殺掉惡霸的民眾沾著同樣的鮮血。安東無奈這個世界是在血債血還的輪迴中運行,暴力不因道德或正義方能停止,暴力因為暴力而暫時停止,可是暴力不會消失。


如果暴力可以暫停霸凌,那麼暴力是否為一個停止霸凌的好方法?馬克思李加(Markus Rygaard)飾演安東的兒子伊里亞斯(Elias)和威廉尼爾森(William Johnk Nielsen)飾演的克里斯丁(Christian)就是採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伊里亞斯平常在學校遭受欺負,以往他都是用漠視的態度忍受一切,直到轉學過來的克里斯丁用刀子要脅霸凌者,伊里亞斯的觀念和道德感才開始轉變。伊里亞斯和克里斯丁都認為他們的生活不公平,伊里亞斯乖巧卻常被欺負,克里斯丁善良的媽媽因為癌症過世,如今他們成為憤恨記俗的朋友。以大人的角度看,如果小孩拿刀威脅同學;做炸藥轟車子,看起來是多不成熟、多有問題的行為。可是大人想不到,小孩無法忍受不公平待遇和霸凌太久。我們讀過的童話故事不都是英雄打擊壞蛋的故事,大人怎能錯怪小孩用激烈的行動防衛自己的自由與權益。何況大人連自己的衝突都解決不了?克里斯丁就這麼保護著伊里亞斯,看似他們是打擊不平等的正義人士,事實是同學開始討好或避開都是出於他們害怕。他們害怕克里斯丁和伊里亞斯會是下個侵犯自己的人,克里斯丁和伊里亞斯以為的打擊邪惡並沒有到達實質上的效果。就連伊里亞斯也會怕克里斯丁,畢竟伊里亞斯有安東的傳輸和輔導,使他對暴力存有懷疑和恐懼。但他最後抗拒不了霸凌者自食惡果的美好,亦或自己不在身為弱小一方的誘惑,伊里亞斯為了維護他和克里斯丁的交情,答應克里斯丁做炸藥轟炸打他爸爸的男人。


男人因為欺負自家的兒子,安東只好上前理論、說教,但對方一定不聽勸,還動手打人。安東雖然指導伊里亞斯心境上的昇華與風度的重要,可是伊里亞斯無法完全理解父親的觀念,因為此時安東就像伊里亞斯在學校遭到霸凌,卻甚麼也不做也甚麼也不說。克里斯丁看不慣男人的輕狂,用他一貫以暴制暴的手段反擊,手做炸彈放在男人的車下以替安東抱不平。然而,有對母女愛爆炸前幾秒經過,伊里亞斯為了不讓她們遭到轟擊而跑上前阻止,卻讓炸彈炸傷了自己!以暴制暴雖然可以輕易吸引霸凌者的注意和退縮,但也存在著傷到無辜第三者的可能性。伊里亞斯最後因為道德感的升起,促使他防止無辜女人和女孩的受難。如果她們受傷必定也算遭到不公平的待遇,那也算是「霸凌」,而始作俑者就是伊里亞斯和克里斯丁。受傷的伊里亞斯是他應得的「報應」,也是克里斯丁應得的。當克里斯丁以為自己失去伊里亞斯時,他的情緒和觀念再度崩解。因為自己甚麼也不做,所以媽媽癌症去世;因為自己多做了甚麼,害好朋友喪失性命。克里斯丁保護伊里亞斯免受霸凌,卻讓伊里亞斯在自己的炸藥下重傷,這是何等的諷刺也是何等的失控?他們兩人之於安東,安東拯救惡霸的話,就會讓更多人受傷,不救的話,就等於放棄一條性命;伊里亞斯不反抗霸凌的話,就得繼續忍氣吞聲,用暴力反抗的話,就必須一直施展暴力;克里斯丁不施暴的話,就無法表達他對這個社會多失望多難過,一旦施暴就有可能傷到無辜的人。影片用他們三人的經歷和角度,表達岌岌可危的處境和復仇的危險行徑,不是為了逼觀眾做出選擇,而是供給觀眾多方面思考的可能性。直到伊里亞斯受傷,克里斯丁才能理解安東面對霸凌的反應和舉止。雖然安東或克里斯丁採取的方式不見得就能解決問題,至少克里斯丁和伊里亞斯跨越了原本狹隘的視野,有能力思考更多面和更廣的事情。

《更好的世界》除了以霸凌為題材外,也充斥了很多社會面向和人性呈現。拿「死刑」的議題舉例,支持死刑的人就是採用報復式的克里斯丁、被惡霸施壓的民眾;反對死刑的人即為為惡人行醫的安東、忍耐霸凌的伊里亞斯。不管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沒有誰對誰錯,因為安東、伊里亞斯、克里斯丁的下場,說明了暴力和道德都無法停止霸凌和作惡,恐懼才是掌控一切的根源。害怕自己被欺負所以去欺負人,不論是安東用轉念的方式不計前過,還是伊里亞斯或克里斯丁採取以暴制暴的方式,都無法真正解決衝突和霸凌。這世界本來就不公平,自由、人權、性命不會因為暴力或道德就不被侵犯,如果人類抱著恐懼的心情度日,霸凌和衝突只會不斷循環發生。片名《更好的世界》就是在祈求一個沒有衝突也不會不公平的世界。然而,除非每個人類認真覺得霸凌和侵犯不會使自己的日子更好,不然這些恐懼是不會終止,人類只能眼睜睜反覆看著自己在缺乏人性的世界裡倖存。


2016/10/16

非關男孩/About a Boy (2002) : Suddenly I realized - two people isn't enough...


Suddenly I realized - two people isn't enough. You need backup. If you're only two people, and someone drops off the edge, then you're on your own.
突然我意識到兩個人是不夠的,你需要後援,如果你只有兩個人,那麼當那個人撐不住倒下,你就只剩一個人了。

- 非關男孩/About a Boy (2002)


非關男孩/About a Boy (2002) : Every man is an island. I stand by that...


Every man is an island. I stand by that. But clearly some men are island CHAINS. Underneath, they are connected...
每的人都是一座孤島,我同意這點。可是顯然有些人是島群,在海水底下相連在一起。

- 非關男孩/About a Boy (2002)


非關男孩/About a Boy (2002) : Once you open your door to one person...


Once you open your door to one person anyone can come in.
一旦你對一個人敞開心門,任何人都可以進來。

- 非關男孩/About a Boy (2002)


2016/10/12

天菜大廚/Burnt (2015) - 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很多個愛死他的男人!


我去年就是金馬影展沒看到這部,最近終於花時間看完,
雖然我和我爸看完後,覺得這部片沒有特別好看。
他推薦「料理絕配」,我喜歡「美味關係」,
而我們對「五星級主廚快餐車」的評價都不錯!
相形之下,「天菜大廚」真的算是普通(「料理鼠王」還比較好看),
可是我發現裡面的男人們真的超有愛!
這群男人根本才是影片的賣點,也難怪台翻會出現「天菜」這個字眼,
男主角是讓不管女生或男生都愛到不行的人。

《天菜大廚(Burnt) 》雖然類屬愛情/勵志類的片子,可是跳脫不出一般勵志片的走向,也沒有特別感人的地方,些許的細節也有點不切實際(例如:前女友幫忙還一大筆債或是朋友像養小白臉一樣出錢出力)。愛情主軸走最一般的異性戀情,可惜也沒有特別的突破,然而就情感而言,《天菜大廚》最使人注意的反而是圍繞在主角身旁的其他「戀情」。布萊德利庫柏(Bradley Cooper)飾演的亞當(Adam)在片頭是個頹廢的廚師,為了迅速功成名就而找上昔日友人的協助。亞當的朋友在他這趟追尋成功的旅程裡各半演不同的角色,有從友愛轉恨、從恨轉友愛、又愛又恨還有一路友愛的朋友們,這些男性好友在過程中有幫助他也有打擊他,如果亞當沒有這些好友的幫助和影響,夢想也只是往然,正常的人際關係、豁然開朗的思維與理念更是不存在。影片中的陽剛力量不容小覷,這些所謂「男人的愛情/友情」才是推亞當往米其林三星更近的力量。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丹尼爾布爾(Daniel Bruhl)飾演的東尼(Tony),東尼是亞當第一個求助的人,在亞當半哄半威脅下東尼砸了一大筆錢替亞當裝修餐廳及付薪水給亞當的員工。當劇情一幕幕被解開,觀眾才發現東尼是個暗戀亞當的同性戀者。東尼明瞭亞當是不折不扣的異性戀,明明兩人間沒有在一起的可能性,可是東尼還是支付亞當的餐廳,供他住處,甚至花好幾倍的薪水請回亞當氣走的員工。東尼雖然對亞當也懷有慾望,從他不小心瞥見亞當沖澡而害羞的撇開頭就能感覺到,不過他對亞當的每一分付出傾向理想式的愛情。與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同時期的德國女作家Kathinka Zitz曾寫過「我喜歡你,這與你無關(Wenn ich dich Lieb habe, was geht es dich an)?」詩人愛上一個不愛自己的人,她仍選擇去愛對方,因為這是無法得到對方回應的愛,所以對詩人來說,愛上對方是出於自己的選擇和對方無關。東尼對亞當的情感就跟Kathinka Zitz的詩一樣,不管對方是否愛自己;不管心有多悲傷,他也甘願承受。東尼幫亞當追回席安娜米勒(Sienna Miller)飾演的女主角海倫(Helene)時,他在發現海倫愛上亞當後在她臉頰上給予祝福的一吻,東尼那種沒有怨恨和寬宏大量的個性,讓他的情感看起來更如此美麗和珍貴。亞當的死纏爛打只是東尼幫助並待在他身邊的「藉口」,他也不是想要用自己的付出鉗制亞當或強迫亞當回應,東尼純粹因為愛亞當所以願意為他奉獻。

然而,東尼為亞當做出這麼多並不代表他不會對亞當愛不上他而感到傷心,東尼在戲中時常都有防禦的姿態,就是為了免於自己得不到亞當而痛苦。不論是一開始把亞當轟出去,還是當亞當揭發他的感情時他用尖銳的字眼脫身,處處可見丹尼爾布爾細膩的演技呈現皮笑肉不笑的尷尬姿態。因此,東尼是觀眾最疼惜的角色,不管劇情把亞當弄得多麼坎坷,觀眾仍會同情默默付出並在亞當背後支持他的東尼。導演最後讓亞當給予東尼深深的一吻,看起來像高興之餘而越舉的行動或「獎勵/感謝」,卻也是讓亞當這位異性戀者肯定東尼對他的情感和付出,甚至純粹肯定東尼這個人,而這份肯定雖然無法作為愛情卻能延續他倆的友情或是更甚的關係。東尼曾對亞當說過「你說過在你的廚房甚麼事都有可能,可是我知道不是每件事都有可能(You said in your restaurant everything was possible, but, um, I know not everything is possible)。」但是亞當吻他後的眼神也跟之後他們在橋上相識一笑是同樣的眼神,亞當對東尼不再是予取予求,東尼對亞當也不再是犧牲奉獻的精神,他們造就的這種「可能」是兩人相互坦誠、相互接納後的平等關係。


背後支持亞當的好友不只是東尼一人,還有亨利古德曼(Henry Goodman)飾演的康堤(Conti)和里卡多史卡馬西奧(Riccardo Scamarcio)飾演的 麥斯(Max)。如果說亞當和東尼的情感是跨越門檻後逐漸升溫的關係,亞當和麥斯或亞當和康堤是不隨時間或距離改變的好哥兒們。康堤城心接納亞當的復出後,還將自己的愛將海倫送到亞當那裡工作。康堤不在乎亞當的餐廳是否贏過自己的餐廳,只要朋友振作起來就好,康堤和東尼相同的地方就是他們因為喜歡亞當所以只要他有需要就願意幫他,只是康堤對亞當的愛是友愛或是長輩對晚輩的疼愛。麥斯的戲份雖然很少,可是卻能從他和亞當的互動看出他有多敬重亞當或多愛這位好朋友。因為他們雖然是好朋友,但也脫不了上對下的關係,就算亞當上演「地獄廚房」般的劇情麥斯就算看在眼裡卻不會計較,所以麥斯的包容和隨和也是亞當邁向米其林三星的推手之一。反觀,歐馬希(Omar Sy)飾演的米歇爾(Michel)則是怨恨極深,從最初看起來不記過的米歇爾在最後狠心設計了亞當。米歇爾起初給予亞當的就跟麥斯給予亞當的是同樣的友愛和力量,米歇爾甚至高於麥斯一點開始當亞當的顧問。可是昔日的仇恨讓米歇爾在關鍵時刻捅亞當一刀,看似米歇爾的舉動是扯亞當後腿,米歇爾造成的傷害讓亞當正視自己的問題並反思自己造成的傷害。米歇爾或許一開始沒有想到要陷害亞當,工作上米歇爾仍會給亞當恰當的建議,甚至和他有說有笑。真正促使米歇爾的背叛或許是積怨已久的情緒甚過他們之間的友情。然而,米歇爾重重的一擊敲醒亞當的執迷不悟,亞當開始思索比功名更重要的東西,他的心從米其林三星回到自己的人際關係和好友們給予的力量。米歇爾雖然不是幫助亞當邁向成功的人,卻是不小心成功讓亞當清醒的人(就連和亞當最親近的東尼也做不到)。


除了米歇爾這種由愛轉恨的人外,亞當也有一位由恨轉愛的友人,就是馬修.萊斯(Matthew Rhys)飾演的瑞斯(Reece)。瑞斯和亞當不斷較勁的敵人,兩人待對方尖酸刻薄,說話從來不留情,可是當挫敗的亞當在跑到里斯的廚房大鬧時,瑞斯只是緊緊擁抱住亞當讓他冷靜下來。「敵人的慈悲也是一種地獄(The mercy of your enemy is a kind of hell)。」瑞斯爾後化敵為友,讓亞當在廚房休息了一夜,還向亞當坦白他比自己還優秀。瑞斯的示好和坦白不但沒讓亞當得意忘形,更是讓他不知所錯。此時,亞當的行動已不在被追求功利而限制,反而是受來自四周關懷的影響,包括瑞斯這種「跨越的愛」。亞當和瑞斯貌似是水火不容的敵手,不過從這一幕開始可以看出兩人對對方的態度轉變,他們共享著一種相互競爭的激勵和喜好。就像《決戰終點線(Rush)》中不打不相識的詹姆士(James)和尼基(Niki),即使兩人時常摩擦卻因為對方而造就了一種敵人和朋友共進的關係「智者得自敵人的收穫,勝於愚者得自友人的收穫。(A wise man gets more use from his enemies than a fool from his friends.)」。良性的競爭正是進步的元素之一,看著對方成長、進步,自己心不甘所以會不斷增進自己的實力,亞當和瑞斯就這樣促進這種愛好和關係。

因為這些男性友人,亞當才能重新振作,找回自己的一片天,所以讓《天菜大廚》裡的女性顯得不像是重點。海倫當然重要,因為她是替亞當縫補傷口,當他傾訴的對象,所以海倫對亞當固然重要。可是如果沒有康堤的讓步也就沒有海倫;沒有東尼的請求也不會有海倫,海倫等於是亞當的友人出力留下的禮物。此外,艾莉西亞維坎德(Alicia Vikander)飾演的前女友安(Anne)雖然幫亞當還清債務,讓亞當脫離險境,可是安在片中真正的功用說不定是將她父親兼亞當的恩師的願景託付給亞當。因為恩師的關係讓亞當成為一流的廚師,安將他的刀具留給亞當,無非是要繼承偉大恩師的使命,提醒亞當不要辜負恩師對他的用心良苦,這位恩師也算是亞當的男性朋友兼力量。顯而易見,不管是在外力上協助亞當,還是內心裡幫助亞當,最關鍵的都還是亞當昔日的男性友人,陽剛的力量在《天菜大廚》中扮演著很要緊的元素。



光看這一票又愛又恨的關係就就看到心癢,完全沒放心思在食物上面。可是又不能說食物不重要,因為裡面出現很重要的一頓飯就是「早餐」。亞當和東尼攤牌的那個早上,因為愧對於東尼所以主動提議做早餐給他。早餐看起來像是亞當用來補償東尼對他的用情,因為他無法愛上東尼,可是早餐也是亞當用來回應東尼的愛,那是亞當證明他並不隨隨便便看待東尼對他的用心,而是希望能為東尼做點甚麼的表現。早餐也是亞當跑到瑞斯那裡發瘋後,瑞斯以友好、關心的身分為他做的餐點。因為擔心對方,因為知道他狀況不好,所以想做點甚麼安慰對方,瑞斯也是抱持著和亞當對東尼同樣的心情來對待亞當,這頓早餐也讓他倆僵持不下的關係得到化解。就像過完一夜情的男女會不會增進他們的關係,就決定在他們會不會在早餐時間前悄悄離開,這頓看似普通的飯點卻代表過去和未來的戀人/友誼發展。早餐在《天菜大廚》裡象徵著許多關係,包括海倫為女兒準備早餐時,即便女兒吃膩了還是會願意吃媽媽做的東西,然後帶著輕快的心情去學校,此時早餐就象徵著母女之間的愛;以及亞當借住在朋友家時,不吝嗇幫對方煮一頓豐盛的早餐以表謝意,亞當特別設計的餐點是基於他對對方的了解,表示他願意了解對方亦或讓對方了解自己,早餐也象徵他對食物的重視和意義不只侷限在吃,還有情感等諸多因素。食物在《天菜大廚》中看起來不像是重點,無論是食物細緻的拍攝和寫真還是廚師和食物間的互動都不多,不過食物在片中又暗喻著多樣的愛和關係,而這些愛和關係就是將亞當帶向成功的關鍵。



參考資料

〔1〕Ausgewählte Lyrik deutschsprachiger Dichterinnen
〔2〕Rain. Chan Shuen的臉書網頁
〔3〕開眼電影網:天菜大廚 Burnt
〔4〕Springfield! Springfield!:Movie Script:Burnt (2015)

圖片來源

〔1〕CatchPlay臉書粉絲網頁
〔2〕cinemacafe.net


2016/10/10

隊列之末/Parade's End (2012) : Duty and service to above and below...


Duty and service to above and below. Frugality...Keeping your words, honoring the past. Looking after your people and beggaring yourself if need be before letting duty go hang.
尊老愛幼,樸素無華...遵守承諾,光榮先祖。必要的話,傾囊相助,在義務殆盡以前。

- 隊列之末/Parade's End (2012), Ford Madox Ford 


隊列之末/Parade's End (2012) : An intelligent priest...


An intelligent priest. He’ll teach as much sense as nonsense.
他很聰明。教出來的道理和廢話一樣多。

-  隊列之末/Parade's End (2012), Ford Madox Ford 

題外:以前我中學時,一直無法理解歷史老師教的念書方式,
現在我總算懂得怎麼使用這些技巧...雖然晚了點,
但至少也算沒白費他們的教誨....人要學會堅強的活下去


2016/10/07

婚禮之後/After the Wedding (2006) : Time is precious... Every acquaintance, every friend...


Time is precious... Every acquaintance, every friend, every person who has a place in your heart... it is the time with them that really means something, nothing else matters...
時間很寶貴...每個熟識、每個朋友、每個在你心中有一席之地的人...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才真正有意義,其他都不重要...

- 婚禮之後/After the Wedding/Efter brylluppet (2006)


2016/10/01

Ruth Rendell : We always know when we are awake that we cannot be dreaming...


We always know when we are awake that we cannot be dreaming even though when actually dreaming we feel all this may be real.

─ Ruth Rendell, One Across, Two Down


Barbara Vine : Love is about allowing. Love is about letting people be free...


Love is about allowing. Love is about letting people be free. You leave the cage door open and if you're really loved, the bird flies back to be with you. That's the only kind of love worth having.

─ Barbara Vine, Fatal Inversion


Barbara Vine : I think life's too long to do anything that...


I think life's too long to do anything that we know is wrong before we begin.

─ Barbara Vine, Fatal In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