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 some points, you have to choose between life and fiction. The two are very close, but they never actually touch. They are two very very different things.
二、 《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Forces of Attraction by Jóhann Jóhannsson
冰島作曲家Jóhann Jóhannsson擅長極簡風格、新古典音樂以及電子音樂,多次擔任電影配樂的音樂製作,代表作品包括《怒火邊界》、《愛的萬物論》、《私法爭鋒》等。其中《愛的萬物論》提名2015年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以及2016年葛萊美獎,此作品後來勇奪金球獎「最佳原創配樂」。歌曲「Forces of Attraction」指的不只是史蒂芬霍金所研究的理化論點,也是他和第一任妻子潔恩懷爾德間相互吸引的力量,音色除了充滿溫柔的愛與甜蜜也浮現出科學的神祕感和莫測。
三、 《紅氣球之戀(Enduring Love)》:Balloon Music by Jeremy Sams
《紅氣球之戀》是由同名小說Enduring Love改編的電影作品,其電影配樂由多采多藝的Jeremy Sams為主導,由英國著名的皇家愛樂樂團(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演奏整部戲的配樂。同時身兼戲劇導演、編劇、翻譯、作詞家和音樂劇導演等職業的Jeremy Sams為《紅氣球之戀》寫出一連串美到令人心碎的樂曲。「Balloon Music」的旋律如同風一般溫順,讓人平和的音色下其實上演著慘不忍睹的意外,美麗的音樂立刻讓人深感悲傷。柔和卻哀傷的旋律扣留了人們心中的矛盾感,激起你的憂愁卻也帶給你安撫,這部作品還有許多動聽的音樂如「Obession」、「Pastorale」和「Moments Of Hope」等。
四、 《慾望莊園(Brideshead Revisited)》:Sebastian by Terry Davies
五、 《美人情園(A Little Chaos)》:When You Are Strong Enough by Peter Gregson
由影后凱特溫絲蕾 (Kate Winslet)飾演《美人情園》的宮廷女園藝師莎蘋貝拉(Sabine De Barra),其強悍的性格下藏有一顆脆弱、哀傷的心。大提琴手兼作曲家的Peter Gregson為這名角色寫出一首激勵人心的樂曲「When You Are Strong Enough」,當女主角熬過喪女和喪夫之痛後,亦就變得更堅強,因此才能擁有繼續愛人的能力和勇氣。人就和玫瑰一樣,需要耐心、關懷,還有一點陽光的溫暖,「When You Are Strong Enough」就像是盛開的玫瑰或成長的人們。
六、 《這該死的愛(The Necessary Death of Charlie Countryman) 》:I Promise by Christophe Beck & DeadMono
台灣於2013金馬影展首播的《這該死的愛》除了集結亞李畢福(《變形金剛》)、邁茲米克森(《謊言的烙印》)、魯伯葛林特(《哈利波特》)等名人卡司外,也大量採用Moby、The xx、M83等樂團的歌曲作電影配樂,增添不少知名度和宣傳效果。原創配樂的加拿大作曲者Christophe Beck當然也不輸給這些樂團,他和DeadMono聯合做出一系列迷幻、飄渺的曲子。輕柔的曲調搭配冷靜的電音,彷彿置身在奇幻的國度,忘卻現實的沉重。Christophe Beck其他作品還有《波西傑克森:神火之賊》、《明日邊界》及艾美獎得獎作品《魔法奇兵(Buffy the Vampire Slayer)》。
七、 《雲圖:穿越過去未來(Cloud Atlas)》:Cloud Atlas End Title by Tom Tykwer, Johnny Klimek & Reinhold Heil
老實說,我是去法國時看到法國版的海報(如上圖),覺得海報設計很好所以才有興趣,要不是看到這張海報我可能沒考慮這一部。「科技駕馭人類」的題材從好幾年前到現在都不減流行,例如:《機械公敵(I, Robot)》、《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戰爭遊戲:死亡密碼 (Wargames: The Dead Code )》等,都是用人工智慧、機器人等高科技描摹過於先進的技術所帶來的問題。《玩命直播(Nerve)》雖然也離這種題材八九不離十,可是片裡的科技相對之下沒那麼「先進」,片中的設備無非就是智慧型手機和電腦(手機掃描指紋)或許是最「科幻」的成份),最厲害的也不過是駭客軍團的設備。因為如此,《玩命直播》比起其他科技危害片更加寫實,人手一機就能鬧出人命,比起遙不可及的未來設備《玩命直播》的呈現方式感覺更像影響人類的科技浩劫。此外,助長科技危害的不是科技本身,《玩命直播》強調「人性」就是災難的燃料。人性和思想是比物品、制度本身更強大的力量,因為人性和思想可以控制人本身、物品和制度,甚至超越它們造就另一種存在。網路/輿論問題基本上也就呈現人性的缺憾,因為匿名所以留言、PO文甚至圖片影片都肆無忌憚,思想和行動也就因為人性的毀滅而毫無章法。當人性失控時,人的行動也會跟著失控,連帶物品就會毀滅,制度就會崩解。《玩命直播》到最後就是人性失控後的末日模擬,沒有物品可以限制行動,制度和法律也都跟著無效,因為失去人性的人集結在一起成為更大的力量,反抗全部的秩序和運作。屆時,就算人在群眾前拿槍殺人也不稀奇,人性崩壞的時代就是世界末日的開始。
Our lives are not our own. From womb to tomb, we are bound to others. Past and present. And by each crime and every kindness, we birth our future.
我們命並不是我們的。從生至死,我們便與他人息息相關。前世今生,是非惡善,我們孕育了我們的未來。
Fear, belief, love phenomena that determined the course of our lives. These forces begin long before we are born and continue after we perish.
恐懼、信念和愛等現象決定了我們今生的動向。這些力量在我們出生前就在運作了,而在我們滅亡後仍持續在輪轉。
整部作品從Margaret的角度體會了從下層的壓榨與艱辛到上層的壓力與思慮。白手起家的Thornton明瞭工人的辛苦,花很多心力讓工人取得他們該有的利益,卻也必須面對外力造成的金錢壓力;辛苦工作的Higgins和其他勞工的生活因通貨膨脹而無法溫飽養家,組織工會罷工抗議薪水調帳的制度;Boucher因失誤要不回工作,罷工期間要沒有收入,一怒之下起義動亂,最後被人孤立只好自盡;身為海軍的Fredrick不滿長官虐待船員而造反,後果是流落他鄉,無法和親愛的父母與妹妹Margaret團聚。雇主和受雇者、軍官和士兵、主人和僕人等關係在Elizabeth Gaskell筆下有好有壞,甚至最後Thornton和Higgins相互合作、建議,打破了先有的主從關係也讓觀眾/讀者為之一亮。這部作品也點出資本產業最諷刺的一面,大多雇主玩高風險的生意最後得到最大的獲利,可是Thornton擔心這種風險一失敗就會讓所有工人失去工作,所以決定按自己的方式給員工和工廠穩定的收入,卻熬不過時事局面而傾家蕩產。然而,精神層面上Thornton得到夠更好的收穫即是一幫信任自己的工人。雖然工廠關閉後,這些工人都要另找工作,可是Higgins和他擔保當Thorton東山在起時他們必定會回來當他的工人,這份禮物最後也在Margaret的幫助下兌現。《南與北》的結局和《遠離塵囂:珍愛相隨(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的開頭相似,男主角原本有一筆可觀的財產卻因意外而變窮,女主角本來一無所有卻親戚的財產而致富。Margaret從教父那裡得到財富後成了Thornton的債權人,如同Bathsheba Everdene成為Gabriel Oak的老闆。得知Thornton的情況後,Matgaret決定投資在他身上,這樣Thornton就能保住工廠也能讓Higgins一行人保住飯碗。有意思的是,Margaret先前的驕傲在得到財富之後消失殆盡,在Thornton面前謙虛老實,跟平常人富有後驕傲起來的例子完全不一樣。Elizabeth Gaskell給了Thornton第二次機會,不免就是希望老實的工作人能夠得到平等的待遇,這是一種對社會的期望,也是對人性的一絲道德寄託。
教室其實也是個小社會,家境富裕的學生、異國的學生、魯蛇學生等等,這些學生有不同的背景、語言、人種、個性,如同一個小型版社會大融爐。加上一位離鄉背井的老師,《再見了,拉札老師》除了探討教育問題,也在影射國與國、人與人、世代與世代間的關係和現象。蘇菲奈里斯(Sophie Nélisse)飾演的小女孩愛麗絲(Alice)是第一個思考死亡議題的學生。愛麗絲因母親工作的關係而不能時常和她在一起,造就她早熟、穩重的性格。她不忌諱向大家表達她對死亡的看法,更是用正面的想法抒發她的情感好讓其他人省思。愛麗絲的對比是艾姆利恩捏倫(Émilien Néron)飾演的西蒙(Simon),西蒙因為父母的漠不關心而極度自卑,他在學校總是四處找麻煩。可是西蒙比其他同學更想念、虧欠前任教師,因為某次西蒙過度使壞而讓那位老師不堪。西蒙用冷漠傲慢的態度隱藏自己的受創和痛苦,其他人不知道他深埋在心中的煎熬,好友愛麗絲甚至開始排擠、指控西蒙的「失誤」。西蒙的自我防禦在愛麗絲和其他老師們的偏見雨施壓下崩解,「她知道我星期四抬牛奶,她知道我抬回教室會先看到她自殺(She knew I brought the milk on Thursdays. She knew I'd see her like that.)。」如果死亡的議題被忽略教導,那麼會不會有更多小孩向西蒙一樣將悲痛隱藏起來,無人訴苦,到最後大爆發變得不堪設想?
歐美的教育其實沒有我們想的這麼完善,《再見了,拉札老師》裡憑憑出現眾人對文憑的膚淺肯定和需求、大人對教學的質疑、左右為難的老師、機車家長、難搞小孩等。教育體制的僵硬治標不治本,老師避談問題或解決之道,將死亡議題留給心裡醫生或諮詢等所謂的專業人士解決,可是有些問題一直持續下去沒有改善。家長也擺出「自己的小孩自己教」的架勢,使巴席拉扎難跟老師與家長溝通。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學生也效仿大人關閉自我以求自保(例如:西蒙),有些原本沒受影響的學生也在這種環境下懷疑自己是不是心理受創。願意面對的除了巴席拉扎外,還有一位非學科教學的體育老師。或許是體育課經常「真正」接觸小孩,看到他們念書時以外的樣子,他和巴席拉扎一樣與小孩沒有距離,也願意處理問題「我教的小孩從夏令營回來時得到二度灼傷,因為不允許他的指導老師幫他擦防曬油。現在處理小孩就像處理放射性廢料,不想燒傷就把手拿開(My kid came back from summer camp with second-degree burns because his counselor wasn't allowed to put sunscreen on him. Today, you work with kids like with radioactive waste. Hands off or you'll get burned!)!」一記幽默呈現出老師教學上的左右為難,若老師、學生、家長三方無法溝通好、協調好和合作好,單方面的教育也是很有問題。
巴席拉扎最終還是敗在教育的僵化下,家長的控訴與法律的為難不得不讓他下台,不過他做到了其他老師沒做到的事情,引領小孩走出死亡造成的陰霾,他的指導和理想更顯得他在教育上的崇高。有時候不是小孩無法面對死亡,而是大人覺得小孩無法面對死亡。愛麗絲曾說:「大家覺得我們精神受到創傷,其實受創的是大人們自己(Everyone thinks we're traumatized. It's the adults who are.)。」當大人們煩惱著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是我們?這叫我怎麼教下去?有些孩子已經不在抗拒死亡,準備好迎接他們接下來的日子。《再見了,拉札老師》的色調雪白、冷灰,用沉穩的風格和舒緩的節奏揭開一幕幕的劇情。以加拿大魁北克的冬日為背景,灰白的色彩除了展現冬天的冰冷外,也隱喻出死者毫無溫度的狀態和人類心寒、私心、猜忌的現象。電影中的暴力有五種,前任老師在教室上吊造成的衝擊;阿爾及利亞戰火不絕留下的影響;學生過度的自我防衛而給教師的傷害;朋友間互相猜忌、不信任的破碎;小孩因缺少關懷所產生的自我放棄或自殘。結尾用巴席拉扎改寫的〈大樹與蝶蛹〉結束整齣戲,穩穩道出「老師如大樹為學生遮風擋雨,學生在老師的扶持下茁壯,破蛹而出。」其實這則寓言指涉的對象反之亦然,因為《再見了,拉札老師》明顯展現出學生和老師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也用柔和的口吻告訴大家死亡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穿越死亡之後會有更深的精神引導你度日。
「我們惦記死者,因為我們愛他們(The dead stay in our heads because we loved them.)。」
My kid came back from summer camp with second-degree burns because his counselor wasn't allowed to put sunscreen on him. Today, you work with kids like with radioactive waste. Hands off or you'll get burned!
我教的小孩從夏令營回來時得到二度灼傷,因為不允許他的指導老師幫他擦防曬油。現在處理小孩就像處理放射性廢料,不想燒傷就把手拿開。
Betrayals in war are childlike compared with our betrayals during peace. New lovers are nervous and tender, but smash everything. 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You think I know the first thing about how hard your life has been, how you feel, who you are, because I read Oliver Twist? Does that encapsulate you? Personally... I don't give a shit about all that, because you know what, I can't learn anything from you, I can't read in some fuckin' book. Unless you want to talk about you, who you are. Then I'm fascinated. I'm in. But you don't want to do that do you sport? You're terrified of what you might say.
你認為我會知道的第一件事是你日子過的多麼苦?你的感覺怎麼樣?你是誰?只因為我讀過《孤雛淚》?這樣你不被簡化了?就我而言...這關我屁事,你知道嗎?我不能讀幾本爛書就從你身上得知任何事。除非你想和別人訴說,告訴別人你是誰,那會讓我驚豔,我會奉陪。但是你不會想要這樣做?你害怕你可能說出來的話。
And why does he hang out with those retarded gorillas, as you called them? Because any one of them, if he asked them to, would take a fucking bat to your head, okay? It's called loyalty.
那為什麼那位天才要和你稱為的低能黑猩猩混?因為只要他請他們打爆你的腦袋,他們都會做得到,你懂嗎?那就是所謂的忠誠。
知名動畫《第十四道門(Coraline)》的製作團隊萊卡(LAIKA)邁入第十周年,這一年同時也釋出他們的最新作品《酷寶:魔弦傳說(Kubo and the Two Strings)》。萊卡在官方網站釋出他們為十周年拍攝的宣傳影片,許多精緻細巧的人偶、道具和場景都能在影片裡看到,還有不少費心勞力製做動畫的成員也在影片中亮相。除此之外,今年八月中萊卡才剛結束他們設在好萊塢環球影城的十周年展覽「從《第十四道門》到《酷寶》:萊卡的奇妙經歷(From Coraline to Kubo: A Magical LAIKA Experience)」,展覽上除了他們製作動畫的人偶外,還有上千副手工打造的可換式面具,讓角色在動畫呈現更多樣、細緻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