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10/17

《更好的世界》暴力和道德都打不贏不公平的世界



目前為止,最讓我難消化的兩支片子,
一支是《謊言的烙印》,另一支就是《更好的世界》。
現在一年快過去了,《更好的世界》已經消化的差不多了,
《謊言的烙印》依舊還在「分解」中...太沉重又太現實的片子真的難以用語言說明。

霸凌不只發生在學校、同學間,大人、工作、社會等出現的暴力更為嚴重,甚至危害到人的性命和自由。2011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描述著小孩間和大人間發生的衝突和霸凌,在學校因為弱小而被欺負;替兒子打抱不平卻遭對方賞巴掌;偏遠地區的惡霸以剖開孕婦的肚子來娛樂。影片使用不同的情境闡述人們遭到這種侵犯的心理反應、道德掙扎,成功使觀眾思考自己的心態運作和迷思。導演蘇珊娜畢爾 (Susanne Bier)將麥可佩斯伯蘭特(Mikael Persbrandt)飾演的主角安東(Anton)設定為一位非洲難民營的醫師,不畏辛苦把自己的心血和工作奉獻給缺乏資源的偏遠地區,安東看似是個無私、善良的聖人,可是這份工作也讓他無法確定道德和正確的認知。


身為難民區的醫生,安東的工作必須醫療任何種族和人群,即便害無辜者受傷的惡人向他求助,他也「必須」治好他。如果用人權來衡量,不管是甚麼人都有資格被醫療;可是如果用正義來衡量,醫好惡霸後他仍回繼續作惡,屆時會有更多的人受傷受難。這兩個選擇都是經過道德後產生的泥淖,基於自己的道德所以此人該獲救,卻也基於那個人沒有道德所以更多人就會遇難。究竟是要犧牲自己的道德感來拯救更多人?還是犧牲自己的正義感來拯救這個人?導演利用安東夾雜在兩者間動彈不得的狀態,用客觀的方式告訴觀眾沒有一個選擇是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事情總是一體兩面,人類還沒有到達兩全其美的境界。你選擇拯救這個人,其他人會因為他而受苦,可是你是醫生,你能不拯救你的病人嗎?起先安東和惡人談判,希望利用時間和辯論為其他人爭取安全和平靜。但這位惡人連一具屍體都想侵犯,意味著他的道德感和正義感已徹底抹滅殆盡。安東憤怒到強行拖他離開醫療基地,尚未痊癒的惡人在大眾的憤恨下得到「制裁」,可是安東卻沒有因此感到輕鬆。安東雖然用模稜兩可的理由將惡人趕出,可是他心知肚明這有違他的醫德理念,因為他等於是用暗示性的方式拒絕醫療病人,甚至默許他人動用暴力奪走其性命。被侵犯的人覺得憤怒,安東也覺得憤怒,因為憤怒所以安東最後和這些人落在一樣的地帶,他沒有因為在非洲行醫而更加高尚、偉大,他也是個普通人,甚至和那個殺人的惡霸或殺掉惡霸的民眾沾著同樣的鮮血。安東無奈這個世界是在血債血還的輪迴中運行,暴力不因道德或正義方能停止,暴力因為暴力而暫時停止,可是暴力不會消失。


如果暴力可以暫停霸凌,那麼暴力是否為一個停止霸凌的好方法?馬克思李加(Markus Rygaard)飾演安東的兒子伊里亞斯(Elias)和威廉尼爾森(William Johnk Nielsen)飾演的克里斯丁(Christian)就是採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伊里亞斯平常在學校遭受欺負,以往他都是用漠視的態度忍受一切,直到轉學過來的克里斯丁用刀子要脅霸凌者,伊里亞斯的觀念和道德感才開始轉變。伊里亞斯和克里斯丁都認為他們的生活不公平,伊里亞斯乖巧卻常被欺負,克里斯丁善良的媽媽因為癌症過世,如今他們成為憤恨記俗的朋友。以大人的角度看,如果小孩拿刀威脅同學;做炸藥轟車子,看起來是多不成熟、多有問題的行為。可是大人想不到,小孩無法忍受不公平待遇和霸凌太久。我們讀過的童話故事不都是英雄打擊壞蛋的故事,大人怎能錯怪小孩用激烈的行動防衛自己的自由與權益。何況大人連自己的衝突都解決不了?克里斯丁就這麼保護著伊里亞斯,看似他們是打擊不平等的正義人士,事實是同學開始討好或避開都是出於他們害怕。他們害怕克里斯丁和伊里亞斯會是下個侵犯自己的人,克里斯丁和伊里亞斯以為的打擊邪惡並沒有到達實質上的效果。就連伊里亞斯也會怕克里斯丁,畢竟伊里亞斯有安東的傳輸和輔導,使他對暴力存有懷疑和恐懼。但他最後抗拒不了霸凌者自食惡果的美好,亦或自己不在身為弱小一方的誘惑,伊里亞斯為了維護他和克里斯丁的交情,答應克里斯丁做炸藥轟炸打他爸爸的男人。


男人因為欺負自家的兒子,安東只好上前理論、說教,但對方一定不聽勸,還動手打人。安東雖然指導伊里亞斯心境上的昇華與風度的重要,可是伊里亞斯無法完全理解父親的觀念,因為此時安東就像伊里亞斯在學校遭到霸凌,卻甚麼也不做也甚麼也不說。克里斯丁看不慣男人的輕狂,用他一貫以暴制暴的手段反擊,手做炸彈放在男人的車下以替安東抱不平。然而,有對母女愛爆炸前幾秒經過,伊里亞斯為了不讓她們遭到轟擊而跑上前阻止,卻讓炸彈炸傷了自己!以暴制暴雖然可以輕易吸引霸凌者的注意和退縮,但也存在著傷到無辜第三者的可能性。伊里亞斯最後因為道德感的升起,促使他防止無辜女人和女孩的受難。如果她們受傷必定也算遭到不公平的待遇,那也算是「霸凌」,而始作俑者就是伊里亞斯和克里斯丁。受傷的伊里亞斯是他應得的「報應」,也是克里斯丁應得的。當克里斯丁以為自己失去伊里亞斯時,他的情緒和觀念再度崩解。因為自己甚麼也不做,所以媽媽癌症去世;因為自己多做了甚麼,害好朋友喪失性命。克里斯丁保護伊里亞斯免受霸凌,卻讓伊里亞斯在自己的炸藥下重傷,這是何等的諷刺也是何等的失控?他們兩人之於安東,安東拯救惡霸的話,就會讓更多人受傷,不救的話,就等於放棄一條性命;伊里亞斯不反抗霸凌的話,就得繼續忍氣吞聲,用暴力反抗的話,就必須一直施展暴力;克里斯丁不施暴的話,就無法表達他對這個社會多失望多難過,一旦施暴就有可能傷到無辜的人。影片用他們三人的經歷和角度,表達岌岌可危的處境和復仇的危險行徑,不是為了逼觀眾做出選擇,而是供給觀眾多方面思考的可能性。直到伊里亞斯受傷,克里斯丁才能理解安東面對霸凌的反應和舉止。雖然安東或克里斯丁採取的方式不見得就能解決問題,至少克里斯丁和伊里亞斯跨越了原本狹隘的視野,有能力思考更多面和更廣的事情。

《更好的世界》除了以霸凌為題材外,也充斥了很多社會面向和人性呈現。拿「死刑」的議題舉例,支持死刑的人就是採用報復式的克里斯丁、被惡霸施壓的民眾;反對死刑的人即為為惡人行醫的安東、忍耐霸凌的伊里亞斯。不管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沒有誰對誰錯,因為安東、伊里亞斯、克里斯丁的下場,說明了暴力和道德都無法停止霸凌和作惡,恐懼才是掌控一切的根源。害怕自己被欺負所以去欺負人,不論是安東用轉念的方式不計前過,還是伊里亞斯或克里斯丁採取以暴制暴的方式,都無法真正解決衝突和霸凌。這世界本來就不公平,自由、人權、性命不會因為暴力或道德就不被侵犯,如果人類抱著恐懼的心情度日,霸凌和衝突只會不斷循環發生。片名《更好的世界》就是在祈求一個沒有衝突也不會不公平的世界。然而,除非每個人類認真覺得霸凌和侵犯不會使自己的日子更好,不然這些恐懼是不會終止,人類只能眼睜睜反覆看著自己在缺乏人性的世界裡倖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