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6/11/29

《非關男孩》家庭和父權打掉重練


溫馨感人又詼諧逗趣的《非關男孩(About A Boy)》,表面上給予孤獨之人陪伴與溫暖,亦或鼓勵大家打開心門接納友人,其實本片也控訴著父權的墮落和原生家庭的崩解現象。父權是指在家中或體制下以男性為中心的權力,由於男性被要求扮演掌握權力和自主權優勢的「支配著」,所以也被稱家長制、家長統治。尼可拉斯霍特(Nicholas Hoult )飾演的小男孩馬克斯(Marcus)在片頭就失去了父親,還是個已經另組第二個家庭的父親,一個家庭中少了父權的存在,意指傳統家庭的不健全和失衡。加上東妮克莉蒂(Toni Collette) 飾演其母親費歐娜(Fiona)並沒有實現支撐家庭的責任,她憂鬱、喝酒、自殺,無法好好照料馬克斯。整個家庭明顯陷入一種崩壞的狀態,即便馬克斯因為父母的關係而稍顯成熟,有能照顧自己也有心照顧媽媽,可是身為家庭階級裡最低的孩子卻也對整個家的支柱無能為力。何況,馬克斯身材稍小,纖細溫和,在學校是被嘲笑也是被欺負的對象,他的形像沒有一絲陽剛之氣,反倒偏向陰柔的性質。所以馬克斯的原生家庭是沒有父權所平衡的力量,陰性力量又過多過沉以至於家庭性質的崩解。


馬克斯的家庭看似是因為失去父權而殘破不堪,可是影片中出現許多場景也抨擊男性的不公和毀壞。像是單身家長互助會上都是單身母親,她們的照顧小孩有得維持家中的生計。那些「拋下」家庭的男士也沒有盡到支撐家庭的責任,父權的位置和能力開始遭受質疑和批判。就連休葛蘭(Hugh Grant)所飾的男主角威爾(Will)在互助會上成為唯一的男士,也是為了「把妹」而混進去,威爾的別有用心和意圖不軌更加深了父權/陽剛性質的墮落。當片中的元素和細節湊齊後,男性/陽剛/父權等形像已陷入了一種無可救藥的表現,威爾自己本身也是不務正業、放蕩不羈,傳統(家庭/階級)權威比教會賄賂賣淫陷落得更快。然而,父權一定要是扛起整個家庭的那一方嗎?沒有父權就表示家庭的破碎和崩壞嗎?因為當兩個家庭、陽剛性質和父權不健全的男人湊在一起時,竟也發展了家庭功能的重組與進步。


無法面對母親自殺、在學校常被霸凌的馬克斯無處可逃,唯有威爾的家是他的庇護所。威爾性格乖僻,厭惡與他人擁有穩定的關係,馬克斯卻是破除他最後一道防線的力量。兩人因緣際會下開始接觸對方,到後來發展一段忘年之交,但這意味著威爾可以成為父權的行使者,為馬克斯的家庭負起責任嗎?事實並非如此,馬克斯比觀眾更早察覺家庭支柱與責任的崩落,所以落了陣腳要威爾和媽媽相親,結果形成一場荒謬又尷尬的場景。威爾無法代替馬克斯的爸爸行使父權,因為他本身就不是個懂的父權的男人。可是威爾和馬克斯的關係是比父子更難得的友誼,原因是這份情誼跨越了年紀和權力的限制。馬克斯雖然對威爾有基本的尊重,卻不像對長輩那麼畢恭畢敬,反而像跟同輩嘻鬧、聊天、互動;威爾從一開始的不情願到後來「降級」與馬克斯找樂子、談心事,顯得兩人打破父權和家庭的體制互相照料對方。甚至當威爾和費歐娜吵架時,馬克斯發現相處不久的威爾竟然比有血緣關係的母親更了解他,再次證明原生家庭的缺陷與非血親關係情感交流上的濃度。雖然費歐娜不見得完全是家庭缺陷的好例子,因為她在情感上仍緊繫著馬克斯,可是她的行動和心理障礙將自己設下防護線,只願待在自己的小世界相信一切都會很美好,造就她巨大的盲點和責任缺失。費歐娜這類心理屏障和殘破又是另一層的探討和歸類,觀眾只要知道她在家庭中喪失了共同經營家庭的能力就好。威爾和馬克斯則是在潛移默化下組了個小家庭,在對方需要時伸出援手、給予對方建議和意見或是替對方擺不平,他們在原先沒有負擔家庭的那方,進階成為扛起家庭的負責人。行使同樣的模式,他們的家庭也越來越大,他們能為更多的人負起責任,而這些人也願意為他們負責。


影片中甚至結合了聖誕節的色彩,從第一年不順的聖誕節到大家共同開心聚會的聖誕節,一在諷刺聖誕節團聚應該要有的美好,二在呈現非血緣關係的團聚也是可以一樣美好。甚至連威爾的父親都是因為寫了一首聖誕歌而走紅,讓他一輩子不愁吃也不愁穿。然而,這份「聖誕大禮」是讓他失去父權的原因之一,也是隱約體現威爾和他父親關係不見得正面的象徵,又一次打破原生家庭「應該」要有的美好。《非關男孩》不是為了強調父權的重要性,因為兩位男主角都是父權遭受破碎的那方,說明了父權不是家中唯一的支柱。雖然有提到父權的失衡和原生家庭的崩解,不過將這些「破碎」的人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重組家庭。重組家庭會完整不是因為受到血緣的聯繫,而是每個人真心要與對方成為一家人,真心想為對方復出和負責,使得一個家可以更美好也更強壯。家庭成員不見得每個都要有血緣,父權不見得是要負起家庭責任的一方,家庭成員共同分擔責任才是現代家庭必要的條件。



參考資料
〔1〕開眼電影網:非關男孩 About A Boy

圖片來源
〔1〕Rogerebert.com
〔2〕yaansoon.com
〔3〕Cinema
〔4〕About A Boy at Official Facebook


2016/11/26

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 You will never age for me...


You will never age for me, nor fade, nor die.
你在我心中永不凋零,永不消逝,永不死去。

- 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A lady. Whose soul is greater than the ocean...


A lady. Whose soul is greater than the ocean, and her spirit stronger than the sea's 
一個女人,她的靈魂比大海還寬闊,她的心靈比波濤更強壯。

- 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As stories must when love's denied...


As stories must when love's denied: with tears and a journey.
就像當愛被拒時故事仍要繼續,伴隨著淚水與旅程。

- 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 (1998)


Neil Gaiman: Childhood memories are sometimes covered and obscured beneath...


Childhood memories are sometimes covered and obscured beneath the things that come later, like childhood toys forgotten at the bottom of a crammed adult closet, but they never lost for good.

- Neil Gaiman, The Ocean at the End of the Lane 


2016/11/12

《小精靈》人性黑暗面與良善的怪物化


之前在補習班打工時,姐姐們說另一個工讀生長得很像圖片那隻
現在心血來潮來看一下電影,沒想到一直想起那位工讀生同事 哈哈哈
電影其實蠻詭異的,不用動腦只要輕鬆看,莫名其妙覺得好看 呵呵

《小精靈(Gremlins)》真是一部非常適合不想動腦的上班族在星期五晚上看的影片,好像有些片子在這些年頭看覺得不怎麼樣,可是同樣的點子放在經典影片就會覺得很有趣。大概二十世紀是個瘋狂且大膽做夢的年代,無論是《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 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 和《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等影片,至今仍然是延續或借用的經典。現在類似的片子比比皆是,隨便看看都猜的到後續看到爛了,可是一旦你回去看這些經典老片就會被一種魔力吸引。現在的片子只要有一點假就會惹嫌,可是當時的技術沒有現在好,所以拍得出來就會讓人尊敬,這是世代的差距。再來是二十世紀的片子雖然也是特效滿滿,但是拍攝和劇情不會在特效上逗留太久,演員的互動和劇情走向仍然排在第一。二十世紀的科幻/魔幻之中又著重寫實的成份和情感的溫度,就是在科幻/魔幻的「不可能」或「夢想」中建立人類的存在感。因此比起現在天花亂墜的特效片將效果擺第一,劇情和人文特色從旁襯托,經典科幻片還是有其強大且吸引人的地方。《小精靈》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特效不及現在的逼真,合成技術也沒那麼融入,不過或許就是這些小瑕疵才會讓人覺得有趣,甚至會很有溫度。


雖然整部影片圍繞在「壞」精靈怎麼作怪,其效果成份也很重,不過《小精靈》也不失先前提到的寫實風格和情感連結。寫實風格無非是主角的母親挺身對抗壞精靈的橋段,不論是用果汁機將精靈榨出血漿,甩進微波爐烘到爆炸,還是打進爐灶裡燒死,這些「寫實」的片段可嚇死許多人,甚至遭到批評。這些畫面也因此將《小精靈》列為「黑色幽默」或「血腥喜劇」的類別。可是從另一個方面想,當一群壞蛋危害你的時候,為了自衛你一定要抓到機會讓壞蛋就範,你不挺身反抗就是被幹掉。觀眾也想不到看似普級的《小精靈》前半部劇情還這麼可愛動人,怎麼後來這麼「我的老天爺啊!」。前後差距太大,所以這些特效所造成的「夢想/夢境」立刻被打回票,觀眾便無法在這種科幻/魔幻的世界裡繼續停留。小精靈可愛的外表下也有黑暗的一面,還連帶外在也跟著醜陋,這種設定也來自比小精靈更黑暗的人類,而人類的黑暗面在於人類以為自己可以天真無邪,或是做出不人道的事情後還有達到純潔無邪的境界。因此,爆血漿是必要的,熱到爆炸和燒死也是必要的,甚至壞精靈上演「德州電鋸殺人魔」也是必要的,因為這些是使用暴力後會出現的真實效果,才會喚起人類對現實的意識。


影片中既有點夢幻又感人的部分非柴克葛利根(Zach Galligan)飾演的男主角比利(Billy)和小精靈吉思魔(Gizmo)的關係,其中比利的部分又跨越到他的家人。比利得到吉思魔後,很快就和牠培養出感情,不過比利的家人並沒有和吉斯魔相處這麼長的時間,他們卻能包容吉斯魔的存在。比利的媽媽在廚房和壞精靈大打出手,也差點死在其中一隻壞精靈手下,媽媽很清楚是因為吉斯魔的關係而出現這群壞精靈,但是事後她還能接受吉斯魔留在家裡,甚至要煮雞湯給牠補身體。無非就是展現人類可能的寬恕和慈愛。如果將壞精靈隱喻為人類的黑暗面,或是「逼迫」人類顯現出黑暗面的因素(例如:媽媽在廚房砍殺壞精靈),那麼吉斯魔就是人類僅存的明亮面。吉斯魔不會像其他精靈殺害人類或逼人類自保而殺害牠們,吉斯魔挺身幫助比利打敗壞精靈首腦,也使其他人不動殺身之念並接受牠的存在。吉斯魔的光明在於牠不用暴力就能打敗壞精靈,因為牠知道壞精靈的弱點就是自己的弱點,牠知道牠也有可能受到傷害,可是牠還是去觸碰禁忌只為比利安全。吉斯魔實現了人類也會犧牲和奉獻的行動,而這種行動取自人性的良善。單槍匹馬的吉斯魔對比壞精靈大軍,也暗喻著人性光明面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人性黑暗面的情況仍是普遍現象。但是當一個人可以實現此行,其他人也會受感染,無論是比利、媽媽和爸爸等人看到壞精靈的惡行後,還是不忌諱吉斯魔會製造出更多壞精靈的可能性,將牠照顧的無微不至。吉斯魔和比利的連結是善意的,他們間的情感是充滿信任和包涵,也是整部片最溫馨的地方和最重要的情感連結。


此外,《小精靈》的劇情也提起教化的可能。當吉斯魔的主人來拿回吉斯魔時,他又驚又喜發現吉斯魔竟然學會看電視。吉斯魔和比利生活後,不只開始會看電視,也會看書娛樂自己。吉斯魔甚至看玩賽車節目後,學會怎麼開玩具車。而吉斯魔的善意也許就是因為電視、書和比利的教化而出現的特質。因為當吉斯魔準備去解救比利時,牠腦中出現《軟玉温香抱滿懷(To Please a Lady)》中克拉克蓋博 (Clark Gable)(飾演《亂世情人/Gone with the Wind)的白瑞德/Rhett Butler)說的台詞「只有一種男人會這麼做,而這種男人需要一種女人(It takes a certain kind of guy. And that guy needs a certain kind of dame.)。」雖然比利不是女人,吉斯魔和比利的關係也非男女之愛,不過顯而易見比利對吉斯魔而言有很重要的地位,才會奮不顧身解救他。吉斯魔的行動和動機是看了《軟玉温香抱滿懷》後得到的靈感,也就是說牠進到比利家後開始有先前沒有的想法和動作,吉斯魔的改變就是人類所謂的「文明世界」所給的改變,使牠跨越身為「寵物」的身份,進而成為一個「人」。吉斯魔的主人最後也說出富有教育意義的話「只要傾聽就能了解(To understand, one has only to listen.)。」不管是吉斯魔還是身為人類的比利,都需要接受教化,才能學到東西,也是所有人類達到良善和包容的唯一辦法。


2016/11/06

心的靜寂/Le coeur régulier (2016) : There is no sense, there is only life...


There is no sense, there is only life, breathing in, breathing out.
本來就沒道理,只有生命而已,深吸空氣和吐出空氣。

- 心的靜寂/Le coeur régulier (2016)